孫紅霞
摘 要:本文通過作者多年對電氣控制與PLC課程的教授,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到的一些經驗從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到課程模式的改革到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電氣控制與PLC;教學手段;教學模式
電氣控制與PLC課程在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是屬于專業核心課程,可編程控制器在企業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在新舊動能轉換大形勢下,企業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等高科技的應用,都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學生學好電氣控制與PLC這門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底子比較差,基礎理論比較薄弱,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學生上課的掌握程度比較差,教師在上課時就需要深入教學改革,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對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一、深入教學改革,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
電氣控制與PLC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科目,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綜合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
1、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具體的工作任務為引領,將教學內容隱含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使學生在完成具體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完成與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引導作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素質教育,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信息化教學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擁有越來越多的優勢,動態化的演示可以將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復雜的內容更加簡單。網絡資源可以給教師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3、仿真軟件的應用
PLC程序需要經過多次實踐,多次調試才能達到理想效果,但是由于條件限制,學生課下很難完成這項工作,西門子s7-200仿真教學軟件,可以將我們在PLC編程軟件中編制的程序導入到仿真軟件中,通過仿真運行程序,觀察程序的運行狀態及對內存數據的變化情況進行監控,在沒有PLC的情況下,讓學生按照實際的控制要求進行仿真運行和調試,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PLC指令的使用及程序的調試工作。學生可以在課下根據實際的控制要求編寫程序,然后仿真運行,不斷的調試找到程序中的錯誤、漏洞,反復修改、優化程序,使編制的程序更加完美的滿足控制要求。
在學生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最終可以靈活的運用各種指令進行編程練習,畫出梯形圖,完成PLC的仿真操作,通過仿真運行結果觀察程序是否滿足要求,保證程序功能準確無誤無誤,最終提高自己PLC綜合應用能力。
4、案例教學法
在電氣控制與PLC課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選取那些企業正在使用的真實案例,這就需要教師親自到企業實習搜集真實的教學案例,通過真實體驗,給學生講解工作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化,同時使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
所謂線上線下混合課程是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這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線上教學教師要先將以前的教學課件進行拆分,將錯綜復雜的知識點進行分解,然后通過屏幕錄制來完成知識點的講授,并給每個知識點設定一定的目標和練習題目,使學生通過線上觀看視頻和配套習題的練習就可以掌握知識點的使用。
線上掌握知識點,線下教師要能夠查缺補漏,精心組織設計課堂,講線上學到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利用師生之間的活動將學生學到的知識點升華,達到更高的高度。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師都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或教師發現的問題給與及時的反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施將“互聯網+課堂”深入人心,這種方法可以將教師的監督、引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動、創新發揮的淋漓盡致。
三、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為學生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奠定了基礎,但是僅僅通過這些手段學生對指令的綜合應用和靈活應用能力還比較差,因此我們還要通過綜合性的設計實訓來提高學生對PLC指令的綜合應用能力,例如:我們可以選取液體混合裝置的控制、自動成型機的控制等綜合性的項目。在實訓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搜集料、設計程序、完成安裝接線及程序的調試和出錯處理,每次完成任務教師都要按照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評分過程要加入安全操作、工位整理等職業素養的評價,并對優秀的作品要進行展示。通過綜合性的實訓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總之電氣控制與PLC課程是一種實踐能力比較強的科目,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國際國內前沿知識的滲透,使學生對新技術、新科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魏艷紅,許昌,王桂榮,等.PLC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3):93-95.
[2]梁波,董玉林.PLC技術及應用課程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36-138.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