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容予
摘 要 新媒體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傳媒迅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隨之涌現。新聞倫理的缺失,導致新聞行業更好的發展陷入困境,因此構建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成了緊迫的任務。筆者從時下熱點問題出發,以期通過研究,找到合適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 新媒體;新聞倫理;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4-0045-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促使“公民記者”形成,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新聞傳播的空前繁榮。但與此同時,一些不容小覷的社會問題也隨之引發,越來越多的“標題黨”“大V”捏造事實導致謠言四散,新聞倫理成為形同虛設的道德標準。如何在新媒體時代構建新聞倫理,保障新聞水平和質量,成為當今新聞界乃至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
1 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的基本概述
1.1 新媒體時代的基本概述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博、微信、QQ等客戶端,成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新興主力軍,引領著新聞傳播的發展。由于其靈活生動的設計特性,使新媒體具有與其相同的特性。
多元化的傳播媒介及傳播方式。新媒體技術的先進性,導致了新媒體傳播媒介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報紙、雜志,而是轉變為公眾號推文、熱門微博。公眾號推文排版精致、色彩豐富的特點;有大流量關注而成為的熱門微博,說明它是當前受眾關注的話題,而且更夠看到各種評論,讓受眾更有參與感。更生動的傳播方式為受眾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
碎片化的閱讀體驗和信息內容。新媒體之所以擁有眾多受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碎片化的閱讀體驗。比如“羅輯思維”每天推送一分鐘的新知識語音,通過碎片化的時間帶給受眾新知,引發讀者思考。
個體化新聞媒體。新聞媒體的轉變是最貼近我們生活的,現在只需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即可成為新聞的制造者,新聞媒體從官方的、群體的轉變為個人的、私有的,該轉變為新聞的傳播增添了動力,同時也使新聞傳播陷入尷尬的局面。
受此背景的影響,新聞媒體的屬性產生了變化,真實性不再成為最基本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時效性和快捷性。為了能夠搶到報道的頭條吸引廣大讀者,很多媒體不惜把道聽途說的消息偽裝成新聞呈現給受眾,隨后又站出來澄清出現“全網翻轉”的現象。以“小鳳雅事件”為例,由于各種媒體、“大V”在沒有考證事件的真實性的情況下,肆意轉載評論,捏造出子虛烏有的消息以吸引廣大受眾的關注;如此行為不僅對小鳳雅的家人造成了傷害,同時也使社會道德準則失衡,新聞倫理被踐踏。
步入網絡社會的今天,網絡用語成為時下年輕人交流的方式,網絡用語的出現是一種文化的崛起,有些媒體為了抓住更多年輕的讀者,通篇使用網絡用語,導致錯別字層出不窮,一句話出現多種語病,這對于傳承中華文化和青少年的教育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1.2 新聞倫理的基本概述
新聞道德,指在新聞傳播活動過程中,新聞傳播主體應遵守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應具備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行,其中,參與新聞傳播活動的人們均屬于新聞傳播主體。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應具有真實客觀性、以人文本堅持服務大眾、抵制私利3個主要特點[ 1 ]。新聞作為民眾了解社會的載體,是人民的眼睛和窗戶,最應當如實反映客觀情況將真相呈現給讀者;基于其服務型的特點故而更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大眾為出發根本,在當下利益物質不斷膨脹的今日仍然不忘初心,去發現探尋真相。
2 新媒體時代構建新聞倫理的重要性
2.1 新聞是民眾了解真相的途徑
對于廣大民眾而言,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最主要的來源莫過于新聞了,故而新聞也就成為了民眾了解真相的重要途徑。因此倘若新聞倫理缺失,將會對民眾生活造成影響。例如“長春長生疫苗事件”,自從有媒體披露長春長生所制的白破疫苗不合格后,有的媒體為了蹭熱度使用駭人聽聞的標題,將疫苗不合格渲染成毒疫苗,使事件不斷發酵,還有媒體散布謠言向家長傳達所有疫苗都有毒的虛假消息,導致很多家長信以為真,拒絕再給孩子接種疫苗。這對于孩子和家長而言是十分不負責的行為,嚴重者甚至危害到鮮活的生命。如果沒有新聞倫理的約束,一些無良媒體將會更加膽大妄為,不惜以損害大眾的利益來牟取私利。
2.2 媒體人應堅持職業操守
作為新聞的制造者,媒體應當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媒體人的首要目的是將真相以客觀中立的態度呈現給民眾,而非混淆視聽博人眼球以求私利,任何一位媒體工作者的初心都是赤誠的,只是在當今社會的影響之下有的人逐漸忘了自己的初心。廣大新聞工作者更應當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新聞倫理的制約下,將真相呈現給人民。
2.3 新聞是弘揚價值觀的載體
“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泵绹鴤鞑W者施拉姆的這句名言提醒我們,媒體不僅是信息的載體、娛樂的工具,同時也是倫理道德、價值觀的輸出者?!盵 2 ]新聞如同一尺標桿一樣成為我們生活中道德的約束,好的新聞促使民眾積極向上,壞的新聞則宣揚不正確的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以新華社為例,新華社推出了“早知天下事”的欄目,每天早間發布內容為當日時政要聞,包括國內、國際等多個方面,很好的為民眾提供了了解天下事的機會,內容簡潔清晰一目了然;反觀騰訊新聞,同樣是在早間推送新聞,其內容卻差強人意,多數為花邊新聞甚至還帶有色情的意味,這對于良好價值觀的樹立是十分不利的,甚至可能對三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騰訊新聞絕非個例,很多瀏覽器在內的平臺所推送的新聞都有相似的特點,使原本簡潔,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新聞變成了明星炒作的場所。只有在新聞倫理的約束下,才能抑制新聞娛樂化的進一步嚴重。
3 構建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的建議
3.1 自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
在自媒體時代,民眾作為最大的新聞接受群體,同時也是潛在的新聞制造群體,因此提升公民素質刻不容緩。正是因為有的人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對于新聞的認識,所以面對謠言時,缺乏基本判斷,盲目跟風成為謠言的傳播者。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發生,在政府采用更加普遍易懂的宣傳教育的同時,民眾也應當主動響應,承擔起對于社會的責任;選擇官方的主流的媒體,對于有待考證的新聞不要盲目的跟風,妥善利用自己的手機和社交平臺,不隨意發布虛假消息,真正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從根本改善風氣。
3.2 媒體改善業內風氣
作為媒體,在自媒體時代應當順應時代的變革,利用科技不斷創新,打造更適應民眾的新聞欄目。新聞媒體應當珍惜自己的品牌形象,擺正自己的位置,堅持將新聞真相呈現給民眾而非傳播謠言。重視新聞倫理的作用,對于業內不實的報道進行通報批評以杜絕為了追名逐利而偽造事實的事件發生,規范報道內容及方式;同時還應當對于有操守堅持新聞倫理的新聞工作者予以表彰,讓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從內心自覺地遵守新聞倫理的約束。作為新聞工作者當中的一員,應當不忘初心,用心對待新聞事業,經得起誘惑和利益的考驗。
3.3 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較新聞倫理更有效的規范方式,政府部門應當完善相關新聞法,規范包括但不限于新聞工作者的新聞報導,規范其行為;對于網絡部分媒體加大監管力度,對于其報道的內容進行有力度的審查,對于一些所謂的“大V”、知名博主、網紅所發布的內容進行監管,絕不姑息造謠者。建立輿論約束體系。政府引導學界、業界、社會公眾等各類多元化社會主體,對新聞傳播進行輿論評議,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達到對網絡空間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形成軟性的社會監督和責任管理的效果[ 3 ]。對于不實的報道及時有效地進行辟謠;對于散布虛假消息的平臺,應予以查封。此外政府還應當加大對于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教育,利用在高校增開新聞倫理課等方式培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不僅如此,政府還應當普及對于民眾的教育,采用更淺顯易懂大眾化的方式對民眾進行普法宣傳,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辨識新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 結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新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在把握機遇的同時應對挑戰,在新聞倫理的約束下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和手段凈化媒體傳播環境改善傳播內容提高新聞質量,不斷剔除糟粕,使新聞能夠發揮其本身的作用,有效地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馮莎莎.新媒體時代新聞道德構建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2(5):7,10.
[2]閻敏霞.試論新媒體時代新聞倫理的困惑與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32.
[3]胡鈺,陸洪磊.構建新媒體傳播中的“新新聞倫理”[J].青年記者,2017(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