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近年來,中央重點加強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著力提升思政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中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陣地。大學與中學的政治課屬于不同程度的教學活動,通過比較和分析大學與中學政治課在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學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區別,來探討大、中學政治課中共同出現的問題,因材施教,解決問題以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的;教學水平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和社會環境中,大學與中學,不僅表現在教育程度上的不同,還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反映在大、中學的政治課教學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大學、中學、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學生真正了解和喜歡這門課程,必須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一、教材內容不同
思想政治課體現著黨和國家的意志,教材內容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華所在。大學與中學政治課教材內容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也不盡相同。中學政治課的教材內容主要集中于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怎樣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社會與國家的關系,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遵從以生命、生長、生活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從青少年自身變化和生活角度出發,尤其關注通過學習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為促進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而大學政治教材主要分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四門,是集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和公民素質于一體的思想政治課程,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闡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發展,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贏取了革命勝利,實現了國家振興,民族富強,并在實踐發展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深入發展,體現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內容及特點。
二、教學目的不同
中學政治課的課程內容和存在方式大抵是為了升學率,因為這是中學生升高中所必考的科目之一,尤其是在高中的文科班更為明顯,這種現象已十分普遍。政治課是他們在升學過程中極為重要且不可忽視的一環,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數中學生都是為了考試得高分而進行機械性的學習,同時,教師在教學上也傾向于考試的知識點的灌輸,而非真正的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與學習。所以,學生學習政治的目的很純粹,為了得高分而考取重點大學。但是反觀大學,大學相比于高中更多要考慮的是及格率或合格率,大學生在政治課的學習時間多數集中在結課考試前后,平時沒有過多的壓力,更多的是考察學生是否在各個方面具備了一名學生應該具有的政治修養和政治素質。
三、教學對象不同
雖然大學生與中學生在年齡上相差無幾,但由于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在學習方式和思考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政治課的教學中形成不同的教學對象。大部分中學生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主要依賴于多讀多背和題海戰術,卻很少動腦思考,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多依賴于老師的監督。抽象思維能力明顯處于劣勢。而大學生的心智相對成熟,獨立思考能力要比中學生強的多,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依靠自覺,同時在思考問題時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的高度也會高于中學生。因此,我們在大、中學的政治課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對象的不同特征,有效兼顧中學與大學之間的過渡銜接,防止重復和脫節,以提高實效性。
四、教學評價標準不同
教學評價是在教學的實踐改革中逐步形成的一套體系,在中學和大學的教學過程中各自的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中學的教學評價標準側重于學生的學業成績,學校注重升學率,把平時的考試成績放在首位,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等其他方面的評判標準則附屬于考試成績,教師則以考試成績為目標而進行授課,從而在一定意義上無法體現出教師的真正的教學水平。而大學的評價標準則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教師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來考驗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 解決問題能力,將這些綜合起來進行評價。學生也能通過公開課和查閱論文來反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師質量。學校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學評價系統,轉變教育觀念,建立科學的相互監督教學評價體系。
五、政治課改革的關鍵性
政治課改革的關鍵性在于處理好政治課教學中的“主導”與“主體”的關系。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傳統型政治課教學基本是采取“填鴨式的灌輸”。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來說,事倍功半,對學生來說,已經成為被動裝知識的 “罐子,對學生的能力發展不利。因此,要改革這種傳統型教學方法,要明確的規范“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首先,我們要明確將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號入座,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充當“教練”的角色,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經驗和閱歷,針對學生的個體發展和客觀實際,緊密的把教與學結合起來,增強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指導意識,采取擺脫傳統教學中代替學生“咀嚼”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心理定位。其次,結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自律的學習氛圍中真正了解和喜歡這門課程,提高教學實效性。最后,要注意 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大學與中學政治課的比較希望可以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08,26.
[2] 柳全東.論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J].天水師范學院,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