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轉型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計算機課程已經越來越普及和受到重視,特別是對聽力殘疾學生而言產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計算機課程教學長期以來受到學生聽力方面的限制一直存在著形式刻板單一以及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加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系數,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大大下降。本篇文章便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進行詳細的探討,以提供給業內有關人士一些啟發性的指導,致力于提高聽力殘疾學生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質量貢獻一絲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聽力殘疾學生; 翻轉課堂; 無障礙
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聽力殘疾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力普及翻轉課堂,計算機教育也處于一個從外延到內涵不斷深化的階段。翻轉課堂踐行了素質教育發展理念,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當中的各項弊端,由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和厭倦學習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學習。翻轉課堂教學方法的好處就在于它給學生們營造了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到計算機課堂的內涵,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從而做到把學和用有機的結合起來,而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除此之外,這種教學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師的教學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具體談一談在此種教學模式當中的一些體會,以供大家參考。
1課程基本信息分析
計算機課程基本信息分析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主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學習對象這三個部分為主,希望能讓學生們從計算機課程當中獲得更加比較深層的東西,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核心任務。顧名思義,計算機課程教學目標是對培養相關人才的總的要求,是翻轉課堂實行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內容則是根據聽力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針對計算機課程內容編制的具體方案,它對于指導教師工作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習對象則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具體實踐。
針對聽力殘疾學生所制定的教學內容分析要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前提之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出滿足學生發展的樹形知識點結構設計,并設置雙向細目表來維護計算機課程教學的良好運行。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聽力殘疾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味地為學生們傳授系統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講授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們充分理解、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從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 課前設計
課前設計就是計算機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總體要求以及計算機該門學科的特征,并結合聽力障礙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此來保證課堂效果。課前設計是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對于教師而言,做好課前設計工作可以有效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對于學生而言,可以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進而提高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說,課前設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分別是備好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備好教材要求教師要熟練地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分清重難點內容,并將其進行初步編排。了解學生就是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可接受能力等等,并將了解到的這些信息充分納入到教學方案當中。教法設計則要求老師有效組織教材、確定教學方法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將計算機課程內容傳授給學生。
3課堂設計
在計算機課堂正式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必須要對課堂教學方案的實施作出全面的考慮和設計,這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實施分組教學,即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盡可能的通過引導啟發的方式來讓學生們發現并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予以答案,并通過小組討論學習鍛煉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團結協作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滿足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同時也蘊含了很大程度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當然,學生小組劃分必須要基于每一位學生的聽力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來進行,這是維護分組教學模式能夠順利開展的必不可少維護器,也可以使每一位學生在計算機學習過程當中揚長避短,激發他們更強的學習自信心,同時也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學習環境。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組織教學,為了增強小組學習討論的新鮮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要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重新分配,分配的標準可以采取自愿原則,支持民主教學,在這種環境下學習會變得輕松很多,也不容易遺忘,加深學生們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印象。由于聽力障礙學生受身理缺陷的限制,往往會對其他小組成員產生依賴,所以教師在進行小組成員分配時必須要明確每一位同學的責任,賦予小組成員每個人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妍,劉志麗,姚登峰.聽力殘疾學生翻轉課堂無障礙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7,31(04):70-76.
[2]李妍.聽力殘疾學生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7(06):192-193.
作者簡介:
邢珈寧(1987.11-),女,漢族,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