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莉
摘要: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學生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然而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音樂這一門“副科”的重視程度以及參與熱情并不高,特別是對于音樂欣賞課,更是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現階段,如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欣賞課活動中,用心聆聽、感受音樂中的美是廣大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教學實踐
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課本中的音樂知識與基礎知識,從小培養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還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感悟音樂帶來的巨大魅力。與此同時,由于音樂作品是由不同國家、不同經歷的作曲家創作而成的,小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在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性以及文化理念,進而使學生體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獨特美學價值與豐富情感。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歷有限,對于樂曲表達的主旨思想與情感缺乏一定的理解,這就要求廣大小學音樂教師通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創新,找出更多適合小學生現階段學習的音樂活動,促進其音樂欣賞能力以及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
現階段,素質教育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和學生家長所重視,部分學生家長更是不惜花費重金來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音樂欣賞是小學階段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核心組成部分,音樂教師通過積極地引導,創設良好的音樂欣賞氛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不僅聽到了音樂,更凈化也身心、陶冶了情操。通過欣賞音樂作品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力與創造力,使他們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逐漸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擁有積極、健康的審美態度。例如,在欣賞《森林狂想曲》一課時,我先想學生展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幾幅與本曲關聯較大的圖片,請學生先事先觀察圖片中的景物,接著將一些小的教具發放給學生,請他們用心聆聽,看看最終哪位學生的教具與樂曲的關聯性較高。學生聽到我提出的問題后,都積極地投入到了音樂作品的欣賞活動中,通過聆聽有的學生在樂曲中聽到了蟋蟀的叫聲,有的聽到了鳥兒歡快地歌唱,有的聽到了小提琴、吉它的配樂,聽到學生的回答我確信他們已經進入到了音樂學習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為他們分析了樂曲的主旋律特點以及曲式結構,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到了樂曲活潑愉快的情緒,達到了較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指導
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與分析,使音樂欣賞者感悟音樂特色、音樂內涵的教育形式,對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長均有著積極的意義。學生在最初欣賞樂曲的過程中處于一種無意識的“聽”的狀態,也不能理解音樂的內涵與情感,然而隨著他們音樂修養以及鑒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大自身的音樂視野、增強其評價能力,這單純依靠學生的理解是不可能實現的,還需要音樂教師在課上有策略性地進行指導,以此幫助學生找到音樂欣賞活動的突破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一課時,我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從這首曲子的名字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從個人的角度思考,當聽到喜訊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又可以用哪種樂器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使學生在進行樂曲欣賞之前頭腦中有一個大致的思考,為接下來的深入聆聽做好鋪墊。當學生聽完全曲之后,可以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對音樂的情緒、速度、表演形式等做一個詳細地介紹,使他們可以更好地把握樂曲的情緒與風格。由此可見,教師可以通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使其在聆聽的過程中目的性更強,以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視積極過程,加深學生理解
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可以對音樂的曲風結構與內在思想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各類音樂作品的欣賞,他們可以從音樂作品中得到啟發與感悟,從而提升自身對美與丑的辨別能力,升華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然而,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熏陶與指導,在引導學生欣賞的同時,有意識地教他們哼唱并背誦其中的主旋律,使學生運用自己無限的想象力去塑造新的音樂形象,捕捉音樂的美妙之源。每個人受到性格特點、家庭環境都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感受,應鼓勵學生將自己所思所想大膽地表達出來,并通過長期對不同作品主題旋律的記憶,更好地欣賞、理解作品,如此一來,學生的音樂修養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從而在他們幼兒小心靈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真正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總之,只有音樂教師不斷創新找到更多好的教學方法,才能將更優質的音樂欣賞課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審美體驗與音樂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建軼.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08):178.
[2]董翠雪.淺談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