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晏
摘要:微課主要通過短視頻的形式來輔助教學活動,對于小學生短暫集中的注意力來說,是最適合不過了。本文作者簡要論述了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內容主要包括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打破學習的時空間限制,還望能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微課;小學科學;興趣;難點
微課是一種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它依托于信息技術的支持,以短視頻為載體,主要是針對教材中的一些小的知識點所設計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的短視頻課程。作為一種依托于信息技術強大功能的教學形式,微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不足,為之帶來諸多好的改變。以下,筆者僅簡要論述幾種微課給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帶來的改變,純屬一家之言,有任何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批評指教。
一、借助微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在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他們對某一件事充滿極大的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將自身的大部分精力投入進去。小學科學并不是一件能夠使人輕易感興趣的學科,各種深奧難明的自然現象,各種科學定理與解釋,都使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小學科學的這些學科特點導致了很多學生對學習興趣低下,并產生了一定的畏難情緒,這也是很多學生科學學不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就更有必要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在以往傳統課堂上,這一點是不容易做到的,但通過微課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則能夠更簡單、更方便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資源保護與環境危機”時,筆者就借助微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如今我們面臨極為嚴峻的環境與資源問題,但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這類問題還不在他們的關注范圍之內,所以很多同學對于本章的內容不是太感興趣。為此,筆者借助微課,通過短視頻的形式給學生展現了這些問題,這些可愛的動物、美麗的植物,被污染的河流與大海、不見天日的霧霾天氣等場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給了他們很大的觸動,從而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微課釋疑解惑,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一些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在傳統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是很難想學生表述清楚,并使他們真正理解的,教師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從而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微課通過對知識進行微處理,突出重難點,把重點、難點分成若干分支,以微課的形式表現,非常符合學生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可以很大程度上引導學生在最佳的時間段里。抓住知識主干和核心內容,去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易錯點。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其中涉及到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變換、運動中的物體、參考系等比較復雜、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點。為此,筆者專門制作了微課對其進行釋疑解惑,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將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變化等知識難點直觀的給學生展示出來,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形成圖片式記憶。如此一來,通過微課很輕松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并且使學生形成了牢固記憶。
三、借助微課,打破學習的時空間限制
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都可以看作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但無論是課前預習,還是課后復習都是在沒有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尚不具備完全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的課前預習于課后復習,因為沒有教師的指導,效率比較低下,沒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微課的出現使得教師能夠做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制作專門的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微課,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這兩項內容,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效率。
眾所周知,科學是一門十分重視實驗的學科,科學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需引起重視。但在以往實驗不具有重復性,而且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任何實驗往往只能給學生展示一遍。那些沒有完全看懂實驗的學生,或者想自己在家重復實驗的學生,只能再找專門的時間向教師請教。不過,有了微課,我們可以記錄下教師做到任何一個實驗,不光如此,其他課堂教學中的重要部分,都可以通過微課記錄下來,然后上傳到班級公共平臺,學生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網絡,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隨時點播學習,減少了時間的浪費,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個體專長發展。如此一來,學生不光只能在學校進行知識的學習,回到家中,還可以下載教師上傳的微課輔助自己更好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總而言之,微課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教學形式,很好的貼和了小學科學的學科特性,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有用武之地,能夠“大展身手”。就筆者來看,微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打破學習的時間、空間限制。當然除此之外,微課肯定還有諸多其他的用處,希望諸位能夠不遺余力,努力探索,使小學科學教學越來越好,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科學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蔣新花,張玲玉,徐素花,王琳琳.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微課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4)
[2]尹梅花.形象生動、直逼科學本質,讓科學更具科學味——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例談[J].學周刊.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