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
摘要:初中作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身為教師需要意識到體育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升的重要作用。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打破“說教”和“演練”為主的方式下,借助多種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多樣的體育鍛煉中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本文中,我主要立足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談一談采取何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鍛煉;教學方式;身體素質;準備活動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以升學率提升為主要目標的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在過分追求分數的情況下,忽視了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為了改變當前的教學事實,初中體育教學改革活動的開展,需要與身體素質提升連接起來,成為終身體育中的重要一環。為了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地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在鍛煉中不斷地提升其身體素質。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轉變初中體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1.做好準備活動
任何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都無法離開體育準備活動。體育準備活動是激發學生體育鍛煉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對此,在組織初中體育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課前準備活動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傳統的初中體育課前準備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直接采取慢跑的方式引導學生做好體育鍛煉準備。這樣單一的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排斥心理,甚至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各項身體技能,影響后續的教學活動有效開展。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在慢跑方式基礎上增加其他活動,借此使學生做足準備。首先,我在組織學生集合之后,會帶領學生做一些擴胸運動、徒手操等,借此使學生在運動中調動其身體技能,喚醒其身體器官。在做了基礎的課前準備活動之后,我會要求學生進行400米慢跑活動,在這樣的慢跑中,學生的關節會得到運動,也會促進其血液循環,避免在后續激烈運動中產生身體不適,或者出現身體意外情況等。做好體育活動準備工作不單單可以使學生了解到預熱的重要性,還可以使其在充足的身體準備下獲得身體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2.探索訓練技巧
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不能寄希望于一些簡單易行的訓練實現一蹴而就。通過對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有著強烈的主觀愿望,他們希望在體育鍛煉活動參與中實現身體即能的發展。但是,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在傳統教學理念的驅使下,往往采取“說教”和“演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如此活動非但無法使學生獲得身體素質的提升,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削弱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對此,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借助一些訓練技巧來對學生加以引導。一方面豐富課堂教學活動,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足球”訓練教學活動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學生在缺乏必要的知識技能的情況下做出超負荷的行為這一情況。比如,有的學生為了取得進攻的主動權,其過分追求推進速度,由此導致自身體力的浪費,在防守中毫無力氣可施;有的學生則為了傳球成功,強迫自己傳出超距離的球,由此導致肌肉拉上。面對以上所提及的種種情況,我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一般會先將與足球運動有關的理論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嚴格的規則指導下自主規范自身的行為,避免在劇烈運動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在實際訓練活動開展中,我則會立足學生的興趣和身體素質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位置,引導學生在其身體承受能力范圍內積極地參與鍛煉。甚至為了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還會利用分層教學,針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對其進行不同難度的教學與指導。在這樣多樣化技巧使用下,體育課堂活動得到了豐富,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其身體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一舉兩得。
3.堅持體育訓練
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是一個在循序漸漸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傳統的初中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一周大概會上一兩節體育課,這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是收效甚微的。對此,我會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在課外早晚操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對所學的體育技能進行練習,如此在日積月累中實現身體素質的提升。而且,早晚操活動的開展不單單是跑步,我還會和學校進行協商,通過跳繩、打羽毛球、做體操等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想實現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其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準備活動入手,以多樣化的活動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主參與鍛煉,利用多種教學技巧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技能體驗中樹立終身鍛煉意識,同時獲得身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想.對初中體育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措施探討[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5):189+192.
[2]韋國福.試論如何通過初中體育課堂提高學生身體素質[J].新課程(中學),2018(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