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
摘要:本文以小學數學作為主要的論述對象,著重分析了在現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的若干問題,例如所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的聯系不夠緊密,造成了難以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因此本文建議老師們將數學中的若干原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通過生活情境展開小學數學教學,使得學生們對于學生們有著更為深入的認知,能夠大大提升其自身的學習效率,也能夠更好地理解所學習到的知識內容。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方法
一、生活情境教學法的使用依據
1.當下小學數學教學分析
很多小學生都在抱怨數學難。數學之所以看似難,是因為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唯有能夠充分領悟數學中的各項原理、定義、定理,才能在日常的學習和練習中從容不迫地解答各種問題[1]。因而,數學是一門極為嚴謹的學科。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種邏輯性和嚴謹性對于學生們是一種相當程度的學習阻礙,很難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學生們在認知和接受的過程中因為數學課本身的嚴謹性而感受到了學習困難。同時,老師們的講課又過于程式化,缺乏教學創意,從而使得課程波瀾不驚,這也相當大地阻礙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2. 教學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對于教育而言,應該注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唯有不斷地自我發展、自我變革,才能夠使得教學真正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一旦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深感痛苦的話,那么學習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同時這也不符合新課改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理念。因此老師們應該盡可能地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案,使得小學數學課更加貼合小學生們的認知傾向和學習習慣,從而能夠真正深入到他們的心靈之中,獲得令師生們共同滿意的學習效果。
3. 使用生活情境教學的內在依據
小學數學的一個突出特征便是其實踐性。因其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能夠更好地對學生們產生影響,也更能夠對學生們產生意義,更有利于學生們的接受。小學生的思維一般以具象為主,對于他們而言,唯有通過現實中具體可感生動活潑的例子才能夠使得學生們真正深入理解知識點本身,以方便老師們的教學安排。如果老師們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居高臨下,那么學生的認知效率便會大大折扣。好的教育一定是為受教者服務的教育。唯有使得受教者們能夠充分地感受到知識本身的意義,才能夠重分調動起自身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活力。如果老師們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活力的話,那么教學效果便會事半功倍。
二、如何使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1.借助生活畫面引入數學的相關知識
上文已然論述完畢,小學時期的學生的思維大半停留在具象思維上,對于他們而言,極為晦澀、抽象的思維對于他們而言是勉為其難了。因此老師們必須要擇機、適當地引入生活中學生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景象,從而拉近學生們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接受知識、消化吸收相關知識,不會造成認知層面的困難和障礙。例如,當老師們要給學生們傳授關于四舍五入的相關知識的時候,老師們可以提起一個學生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景象:許多母親都會帶領著自己的孩子去超市購物,當買的物品的價格不是整錢的時候,收銀員一般都會怎么做?如果買的價格是45.71,媽媽給了他100元,那收銀員會找多少錢?一般情況下會找54.3。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對于收銀員而言,45.71通過四舍五入便得到了45.70,所以經過計算,最后找回的零錢是54.3.。通過這樣的學習,使得學生們發現數學是極為有用的,能夠通過數學的學習解答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活力就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因為學以致用是一個人最大的學習動力之一。
2.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開展生活情境教學法
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學原理是殊途同歸的,因而老師們也往往可以觸類旁通,真正靈活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能夠更好地為自身的教學服務[2]。小學數學有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加法運算法則:加法交換律。以字母表達便是:a+b=b+a。學生們在學習這項定理的時候,一般都會較為順利地領悟,然而如果施教者們在傳授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那么往往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因而老師們也應該加以重視。例如老師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向學生們傳授加法交換律。從前的馬戲班子里有一群小猴子。馴獸員想要和這群猴子合作。找到這群猴子里面的頭頭,馴獸員說,我們早上給你們3顆葡萄,表演結束后上給你們7顆葡萄,你們愿不愿意合作?猴子頭搖了搖頭。馴獸員又說,那么我們早上給你們7顆葡萄,表演結束后再給你們3顆葡萄,你們愿不愿意合作?猴子頭很高興地點了點頭。大家說,猴子的智慧是不是比不上人類?故事講完了,學生們聽了以后也會莞爾一笑。事實上,老師們以一種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加法交換律的本質傳授給了學生。學生們既能夠學習到知識,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知識本身所蘊含的趣味性,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的。
3.注意事項
須知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不是百試百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都需要老師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充分注重適度的原則。畢竟一節課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分鐘,老師們在教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時間的安排,首先要將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在自己的學生完全領悟了知識之后,然而再適當地將知識與生活情境進行適當地聯系,從而使得老師們所宣講內容與學科知識能夠更好地為學生們所接受和理解。當然,在此過程中一定不能為使用生活情境而使用的怪圈里,這樣便陷入了形而上學、形式主義??傊?,教育的目的便是為了培育出學生而不懈努力。
三、小結
本文以小學數學作為主要的論述對象,著重分析了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們應該充分利用生活化情景的展開,以此拉近學生們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更好地學習各項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晶.運用生活情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3):244—245.
[2] 張瑞娟.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趨勢研究[J].教育,20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