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兵
【摘要】目的:針對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2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6例,采取常規抗感染治療;觀察組46例,采取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為76.09%,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對照組為21.74%,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規范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規范治療;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089-01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據相關數據顯示,其發病率高達3.82%。患者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咯痰、喘息等癥狀。研究認為,該病主要與吸煙、受冷、過敏、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1]。患者發病后,病情反復,治療難度較大,嚴重可引起肺源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將針對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2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經過確診,符合慢性支氣管炎的相關診斷要求。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依從性良好,治療期間能夠配合戒煙戒酒。排除標準[2]:(1)存在藥物過敏史患者;(2)心肺功能不全患者;(3)其他心肺疾病引起的咳嗽、咯痰患者;(4)存在長期酗酒、藥物濫用史患者;(5)不能配合復查、隨訪患者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4.38±7.26)歲,病程2~12年,平均(6.88±2.34)年。對照組46例,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4.54±7.37)歲,病程2~11年,平均(6.46±2.19)年。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抗感染治療,根據醫生的治療經驗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呼吸內科規范治療,具體方法:(1)進行規范化止咳祛痰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對癥用藥,對咳嗽、 咳痰患者,應使用60 mg鹽酸氨溴索靜脈滴注,1次/d;同時,使用溴己新,口服,10~15 mg/次,3次/d;(2)進行規范化平喘治療:對喘息患者,使用氨茶堿0.1g,3次/d;或使用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3)進行規范化抗感染治療:對患者進行痰病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結果選擇適當的抗感染藥物,例如,感染嚴重患者應使用第三代頭孢2 g,靜脈滴注給藥,2 次/d;頭孢過敏患者應使用左氧氟沙星0.5 g,靜脈滴注給藥,1 次/d;(4)合理用藥:治療期間嚴格控制使用藥物種類及劑量,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方案,注意不良反應預防;(5)健康指導:病情穩定后,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囑咐患者戒煙、戒酒、規律作息,避免煙霧刺激;以微信群、電話、短信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院外隨訪及管理,強調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危險因素的控制。
1.3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治療1w后,胸片檢查顯示病變消散,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消失;有效:胸片檢查顯示病灶面積縮小50%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患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X2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為76.09%,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對照組為21.74%,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內科疾病,主要發病人群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息等癥狀,冬季發生率更高[3]。由于該病臨床癥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慢性咳嗽、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等其他心、肺疾病混淆,延誤治療,嚴重可能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等[4]。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控制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對患者采取呼吸內科規范化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對照組為76.09%,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5%,對照組為21.74%,差異明顯(P<0.05);提示呼吸內科規范化治療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在開展呼吸內科規范化治療時,首先應根據相關診斷指南、患者體征及癥狀、相關檢查結果等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診斷,避免發生誤診、漏診。根據《慢性支氣管炎防治指南》[5]的相關要求、醫院現有藥物資源以及醫生的臨床治療經驗,對患者進行解痙、平喘、抗感染、止咳祛痰等治療。由于近年來廣譜抗菌藥物的濫用,導致細菌耐藥性明顯增加,抗感染治療難度更大,且常規抗感染治療對醫生的經驗依賴性較大,治療規范性較差。因此,應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療時不主張常規使用抗菌藥物,應對患者進行病原菌檢查及藥敏實驗,根據檢查結果制定個體化抗感染治療方案。同時,對藥物種類、劑量應進行嚴格控制,減少不良反應癥狀發生。此外,由于用藥方案針對性更強,殺滅病原菌效果也更強,治療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有報道稱,規范治療的病原菌清除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6]。患者病情穩定后,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囑咐患者戒煙、戒酒,做好院外指導工作。
綜上所述,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進行規范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朝輝.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體會[J]. 內蒙古中醫藥. 2014,33(17): 131.
[2] 杜曉琴.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效果觀察[J]. 世界臨床醫學. 2017(5): 60, 62.
[3] 劉云英.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3(9): 42-43.
[4] 韓琳,劉海玲.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58例[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7(3): 148-150.
[5] 阿布都卡地爾·阿布力米提,麥麥提圖爾蓀·圖蓀托合提. 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指南[J]. 新疆維吾爾醫學專科學校學報(維文版). 2016,19(4): 102-103.
[6] 戴湘峰. 慢性支氣管炎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臨床效果[J]. 世界臨床醫學. 2016(2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