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平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內容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任務,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依托“互聯網+”時代背景,探討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若干問題,為發揮技術優勢,創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生態文明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104-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行整體布局。“互聯網+”背景下,在大學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是高校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一、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體現高校歷史擔當和政治自覺的重要舉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繼承和豐富黨的十六大“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黨的十七大“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思想政治理論體系而來的,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前中國發展形勢作出的科學論斷。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發展,導致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當前經濟轉型發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造福子孫萬代的政治任務。高校作為我國高素質專業人才教育和培養機構,準確把握歷史機遇,應主動承擔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歷史責任,充分體現高校的歷史擔當和政治自覺。
(2)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人才培養不僅僅突出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全面落實。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態文明內容的不足,導致大學生綠色環保意識的缺位、生態文明觀念相對薄弱。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勢在必行,培養學生綠色生產、生活以及工作理念,并付諸實際行動,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始終將綠色環保理念與工作和生活相結合,做合格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因此,從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角度來看,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塑造其綠色環保意識的有效方法。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分析
(1)大學生具備一定生態環保意識,實踐參與度不足。據調查統計數據發現,如今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生態環保意識,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實踐參與意愿和積極性不足,即人們所說的知行不一致,不愿意將環保意識付諸實踐行動,這是值得警惕的。生態文明實踐行動不意味著必須開發建設環保項目,可將日常生活的點滴作為環保實踐的具體行為,如垃圾分類處理、植樹活動等。大學生參與度不足也反映出生態文明教育的不到位。其次,相關知識儲備缺位,大學生往往了解的是生態文明問題和現象,而相關知識技能卻相對匱乏,這與當前高校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教育體系有著直接的關系。建議高校重視生態文明課程建設,合理設置教學內容,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斷提升大學生生態環保意識和實踐應用。
(2)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手段傳統,效果不明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通常將其作為思政章節內容予以課程設計,重點相對不突出。另外,生態文明教學手段主要以講授為主,體驗式教學相對較少,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相對不高。“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未能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和資源特點,開展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做到課程活潑而不失嚴肅,內容充實而不顯浮躁。整體而言,高校對于信息資源的利用更多的停留在紙質文字內容向PPT的轉變,教學形式和教學針對性仍存在諸多不足。因此,“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應創新教育手段和教學應用,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
三、做好“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究
(1)挖掘網絡媒體功能,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信息傳播優勢——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是其最大的特點,鑒于此,高校應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平臺技術,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網絡媒體中,一方面可以在高校門戶網站上進行專題宣傳,樹立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態文明建設觀。另一方面,加強微信、微博以及手機客戶端的應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豐富了網絡媒體載體平臺,實現了隨時隨地的新聞傳播和宣教引導,因此還應加強“兩微一端”平臺應用實施生態文明宣教活動。除此之外,還應充實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形式,建議可以利用微視頻、微動畫、漫畫、網上問卷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予以實施,不斷教育資源類型。總之,“互聯網+”背景下,應挖掘網絡媒體功能,開展形式豐富的生態文明教育。
(2)創新課程教育手段,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鑒于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在生態文明教育教學實施活動中應進行創新應用,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一些院校將“美麗和諧校園——環保周”作為大學生必修課進行設計,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通過學生親身感受環保勞動的辛苦工作,體驗環保實踐的不易。另外,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參觀生態園、生活垃圾處理廠參觀活動等方式,塑造大學生認識大自然、敬畏生態環境的道德情操,從而將生態文明理念付諸日常生活和學習。這種體驗式的教學在教學效果、教學針對性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3)構建大生態文明“教育圈”,實現社會生態文明“大教育”。互聯網作為開放共享的新媒體平臺,不應將其僅僅局限于高校本身,建議各大院校應進行橫縱聯合,建設大生態文明教育圈,廣泛接受吸納社會各界人士,包括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行業人員等,動員各種宣傳教育力量,在一個行業領域、 一座城市等范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大教育”,真正做到廣泛動員、全民參與。可以學習應用當前網商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宣教,開展以網站、移動媒體為主導的線上生態文明宣教活動,實施“聯合步行”、座談會等形式的線下活動,使得全社會都能廣泛參與,從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力和覆蓋范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教育。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我國發展的科學研判,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接班人的專門機構,對大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依托當前“互聯網+”戰略背景,創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形式,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高效、共享以及資源豐富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宣教活動是極其有益的。本文從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現狀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思路探究等方面進行論述和探討,為培養綜合素質能力可靠、思想政治能力過硬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也為高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活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范夢.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7.
[2]薛雷.當代大學生“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及運行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8):115-118.
[3]駱清,馮湘.網絡時代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應對之策[J].傳承,2016(2):108-110.
[4]盧維良.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2):29-30+64.
[5]郭世平,田寶帥.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3):71-7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