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
【摘 要】初中數學學科是一門和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教師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理論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結合,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教師積極開展生活化的初中數學教學,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眾多抽象性概念,幫助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本文就對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夠不斷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發展
目前,人們對數學學科的研究也開始逐漸深入,這使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可以說,數學目前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新課標也明確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要的數學基本知識、技能和思想,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的價值,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建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即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將其有效融入到實際生活中,還原數學教學本質,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隨著當前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這樣,才能推進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發展。但很多教師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還是選擇了傳統的、較為穩妥的教學方式,不愿進行創新教學的實踐和嘗試,從而導致初中數學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講授法、灌輸法就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很少有教師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為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準備較長時間,花費較大精力,所以導致這種教學方式被教師拋棄。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則很難有時間提出質疑,進行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所以致使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感,這種情況,必然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和質量。
(二)沒有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試教育的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這就導致很多教師都只顧知識的灌輸,將學生當成容器。教師通過分析、理解教學用書,完成對教材內容的標準化解讀,并將知識點與初中生的知識經驗有效結合,并進行相應分解,以細致地傳遞給學生。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進行準確復制,并不需要自行思考和解讀。因此,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最常見的行為便是記筆記、做試題和背誦知識點,并沒有體現自主交流、查找資料和靈活應用。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主體意識的學生,而不是無聲的知識容器,數學教學的任務也絕對不是裝滿容器,而是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保證學生知識容量和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
(三)課堂教學內容、形式不夠多樣
在傳統的初中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較為封閉,通常,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就是分析概念、講解方法和試題練習,教學中所用的案例大多數來自于教學用書和習題,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知識的深化和吸收較為困難。只有將初中數學教學和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現象及情境進行聯系,能夠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另外,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長期處在教師的單一教學法下,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勞,無法保持較高的投入度,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教師就直接將其歸結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新課標倡導要建立學生主體課堂,促進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而要想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探索積極性,就要注重豐富課堂教學方式,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開展生活化的情境教學,這樣勢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如何開展數學的生活化教學
(一)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保證生活化教學的實施
要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積極開展生活化教學,就要注重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優化,切實將生活和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保證對初中數學教材進行自主開發和靈活應用,以合理安排相關的數學教學活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對教材進行透徹的分析和掌握,保障即使在教材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對數學教學模式進行科學調整。所以,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對數學教材的開發能力,深刻領會到數學教材的意圖,有效應對教材的變化,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新的數學知識結構。
(二)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和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和數學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不僅要善于發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還要將
其和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聯系。比如:在《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比如:古建筑、山水倒影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圖形,可以更好地明確軸對稱的含義和判斷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實際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通過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積極開展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保障課堂教學的氛圍,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將相關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中。
(三)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實現教學過程生活化
中學階段作為學生心理、生理成長的關鍵階段,很多學生的思維模式還不夠成熟,所以教師要想引導學生進行更好地學習,還要注重積極結合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真正實現教學過程的生活化發展。當數學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生活越接近,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也會更高,教師要積極運用熟悉的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在《統計表、統計圖的選用》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扇形統計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帶領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之后,可以利用一個案例,讓學生分析統計項目各個部分的百分比,和相應的扇形圓心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引導學生計算扇形圓心角的度數。
(四)結合生活實踐,促進鞏固應用的生活化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水平,還要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運用能力,即加強鞏固練習。很多教師在傳統數學堂教學中,都是直接進行試題解答,試題不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呈現一定的相似性,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若積極運用生活實踐來鞏固知識,就可大大提升師生的知識運用靈活度。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長度,學生可以結合真實情景,來感受、應用相關的數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以獲取更多的生活經驗,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讓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其進行相關的數學實踐。
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學科作為初中教學階段的基礎性課程,教師要積極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注重開展體驗教學,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有效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和運用性,加強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以更好地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喬光榮.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90
[2]張淑雪.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J].學周刊,2016(28):159-160
[3]肖婭.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數學教學更加精彩[J].學周刊,2016(08):111
[4]朱文明.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09):121
[5]全紅.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嘗試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