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彥波
摘要:筆者探討了當前培養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問題,提出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觀;修訂針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激勵政策;進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和相關設施設備的更新換代三個對策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升,實現教學質量提高。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能力 職業教育 問題與對策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力,也是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衡量因素。對一所學校來說,信息化水平也是其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社會形象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教育部自2012年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后,每年都制定印發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2],目標明確、任務點清晰、責任到位。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一定的信息素養條件下以相關信息技術來支持實踐性為主的教學的能力。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高低就決于職業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信息素養以及二者與實踐性為主的教學的融合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也迎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如何有效地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實現從傳統教育者到“知識服務者”、“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的角色轉變成為關鍵。
一、當前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的主要問題
1、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不足
當前就讀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基本上都歸類于“數字原住民”。他們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社會里,可接入移動網絡的通訊設備就是他們基本的生活工具,他們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網絡頁面化的、碎片化的特點,更喜歡多媒體內容的沖擊和刺激,傾向于通讀讀圖來快速理解消化所接觸的到的信息。在日常學習工作中,“數字原住民”更加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社交應用之中,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他們更喜歡 “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利用各大搜索引擎,他們消息搜索獲取速度快,接受/學習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術的速度更快。
面對新的教學對象,因為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不足導致在對信息化教學方面有一種保護或者抵制的心態,沒有主動意識到需要教師自身做成教學觀念上的改變。特別是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容易對自己掌握較好、應用時間較長的教學方式或者教學內容有一種惰性的依賴。這一部分教師從心態上不太愿意去接受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鮮事物,依然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教學。另外一部分教師意識到了當前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肯定信息化教學的積極面,但是在如何更好地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上能力不足,對信息化教學相關技能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差,不知道該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去設計教學過程。
2、部分院校針對教師信息化能力方面制定的激勵政策出現偏差
很多學校都非常重視信息化教學設施的豐富和完善,強調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而對于軟件資源的建設投入力度不夠,在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同時部分院校在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上沒有對采用信息化教學的教師予以鼓勵,相反因為采用信息化教學使得課程教學方式從傳統多媒體教室教學轉變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后,依據工作量統計政策其課時比傳統教學模式反而減少。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所付出的勞動無法得到直觀的體現,導致教師參與信息化課程改革以及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的積極性遭受挫折和打擊。
3、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上還存在一定滯后
大多數學校雖然已經大面積實現無線網絡的覆蓋,但尚未將無線網絡應用到日常教學當中去。更多的網絡建設動力來自于網絡運營商的企業行為。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利用無線網絡更多只是為了娛樂,用于學習的場景少之又少。雖然有類似于“藍墨云班課”這樣的移動網絡教學平臺,但受制于校園網絡的覆蓋率和通信運營商相對學生消費水平的高昂流量費率,使得教師在日常教學使用中處處受限,無法充分發揮移動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化教學優勢。
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的相應對策如下
1、通過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信息化教學觀
要通過加大培訓力度轉變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理念,使其在思想認識上重視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不斷積累課程教學資源,并堅持對教學資源的信息化進行轉化和更新,在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和設計上努力學習更新觀念,參照教育部專業教學資源庫資源建設標準,通過針對性的學習掌握適合自身所教課程的常用信息化教學應用軟件的使用,提高所教課程的數字教學資源的開發水平,進而提升整體課程的教學質量。
2、修訂針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激勵政策
鼓勵教師打破學校行政壁壘加入跨學校的課程建設團隊。鼓勵來自于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參與所授同一門課程的資源建設。讓這些講授相同專業課程的教師組成課程信息化建設項目小組,在小組團隊中根據每個老師自身情況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分配相應難度的課程資源建設任務,項目小組成員間互相協作,共同學習,分享教學心得和經驗,并將建設成果及時應用到各自的教學課程中去,利用團隊力量激勵教師們努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
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教學設計具有突出特色,課程教學效果好的教師與教育教學產品開發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開發精品教學資源,形成學校專業及課程教學的品牌效應。實現教師個人,企業,學校多贏的局面。
3、進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和相關設施設備的更新換代
高職院校應拓寬思路積極引入社會資金提供與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相適應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信息化建設投入巨大,完全依賴政府投入“僧多粥少”建設周期長,效率低,效果差。如果硬件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要求,即使設計制作出再完美的教學資源也不能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進課堂需要學校和IT企業緊密合作。一方面提高無線網絡的覆蓋率,相關教學智能手機APP的裝機率,和兼容性。另一方面做好網絡管理,通過技術手段限制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手機訪問與教學無關的內容。這對于在學生中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學氛圍,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和信息化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搭建信息化課程環境。為了實現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課程目標,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環境中,需要構建基于課程資源的開放性、交互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分析、選擇信息資源。同時,也為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提供可能,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提供一個良好的支撐環境。在寧夏職業教育“人人通”平臺上,可以實現各種形式的資源展現,注冊學生能隨時免費下載學習;有學生、教師、管理者的交互通道,可以實現在線教學的課堂交互、協作學習中的合作交流以及課后答疑問題等。
5、加強信息化課程內容建設。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的核心和關鍵工作,也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各專業教學內容有很強的地域性,很多資源需要教師按照課程內容、學生特征、地域特色等來開發制作,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引建結合。為實現公共資源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充分發揮有限的資金效率,應鼓勵教師引用、創建各種課程信息資源,建立在全區范圍內共享的教學資源庫。包括各專業、不同版本教材的章、節的相關媒體資源,教學示例,實訓教學,評價測試等。根據各專業課程特點,建設不同類型的課程信息資源。如烹飪、酒店服務與管理,機電等專業中很多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可將教師授課實況采用視頻技術錄制下來,便于學生課下反復觀看學習。一線教師開發的課程資源能真正適應學生的要求和特點,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效果和教師信息化素質。
參考文獻:
[1]胡亞榮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職教論壇,2016(11)
[2]黃博,孫鵬嬌 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5)
[3]梁云真,蔣玲,趙呈領,黃志芳;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以W 市 5 所職業院校為樣本,電化教育研究,2016 (4)
[4]劉麗萍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足的表現——以衡陽市職業院校為例 ,教學與教育信息化,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