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小學科學教學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要求開展教學前制定規范化的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設計出真正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本文從現實出發,首先分析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提出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性策略,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規范性策略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五項基本要素,這五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小學教學設計是在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之間,利用有效的手段方法來對整個教學環節進行規劃設計,以便學生充分掌握重難點模塊知識,提升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效率。因此制定出規范性的教學設計已經成為小學科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析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首先缺乏規范性意識是現階段小學教學設計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教學開始汲取國際及國內教學設計的最新方法和原則,以便適應時代進步的需要。教師作為教學設計的實施主體,在基于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注重應用國內外的前沿教學設計模式[1],通過比較分析,構思和設計出適合學生實際學習規律及特點的教學方式。但是從實施現狀來看,這種理想的教學設計效果并沒有完全被實施,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其次從小學科學教學實際情況顯示,多數教學設計將新穎的教學方式和最后環節中的布置作業當成著力點。這一過程小學科學教師采取比較隨意的設計方式,沒有具體分析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及實際學習水平。少數教師將教學分析看成是教學背景的分析,以至在授課時重點關注獲取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系統化分析學生學習實際。通過制定的難點和重點,整個課堂都在不斷灌輸科學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消化及吸收效果不佳,沒有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最后,小學科學學科包含大量抽象內容,教師對有關知識概念的不準確把握讓學生新舊知識點相混淆。這要求教師在解釋新知識概念時,采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且結合實際生活案例,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以此加快學生消化新知識的速度。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盲目實施教學設計,對于整個課堂教學都是不利的。
二、新時期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性策略
教學設計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要求靈活展現,因此允許不拘一格,設計出創意、設計出個性、設計出風采[2]。規范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并不僅僅局限于固定化的格式,實際上需要在開展教學設計前,合理性分析影響課堂教學開展的各項因素,以便符合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特點和生理認知規律。
(一)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維
教師要認準科學課程對小學生的定位,不斷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思維。在每個小學生學習科學學科前,已經形成對世界的朦朧認知,這就是所謂的“前科學概念”,雖然并不系統全面,但是小學生成長于這個世界最初的、主動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授這門學科時,應該有意識保留學生以往主動思考的習慣,注意在教學中引導對科學知識及科學現象的積極思考,這將對學生構成前進的動力。因此,規范性設計的首要原則是過渡自然,設計出趣味性的導入環節,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向著理解科學概念而轉變。例如在學習《手電筒的秘密》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上節課中布置作業是讓學生回家觀察手電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能力,思考手電筒是怎樣發出光的?并在課堂中真實展示出手電筒,激發學生以科學的視角來分析問題,看待問題。
(二)利用教學目標帶動教學設計
規范性的教學設計不僅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水平,還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且在開始教學環節中就展示給學生。教學目標的闡述,體現出教師對課程目標及教學任務的理解,同時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最終歸宿[3]。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整合,綜合考慮全面。小學科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而不僅是為了單純掌握知識。因此教學設計要體現出針對性,不能僅僅停留于書面作業布置和教學方法設計,而是真正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科學問題,通過掌握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三)加強實驗及探究活動在教學設計中的設計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特征,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讓學生認清事物規律的本質。因此,規范性教學設計必須要重視實驗的設計環節,開展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揮自主性、探究性和協作性,體現出傳統教學設計中的“學會”轉變為“會學”的思想理念。實驗研究發現,學生享受在實驗中獲得知識的過程,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有助于為教學雙方的互動提供有效保障,從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思考方法和感情抒發等[4]。同時借助現代化信息工具放映教學視頻,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開展戶外探究活動。例如在《觀察春天的植物》中,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內種植的花草,從而更加明白植物生長中的影響因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規范性教學設計是創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基礎。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設計中應該全面考慮學生認知、學習實際以及個人興趣等多方面因素。規范性的教學設計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因此,在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應該思考整個教學過程,善于反思,從中總結經驗,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永環. 探究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 教育現代化, 2017(9):0197-0197.
[2] 施彥斐. 探究小學科學規范化教學設計的途徑[J]. 考試周刊, 2016(53):178-178.
[3] 汪麗, 孫銘明. 建構性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 基礎教育研究, 2013(3):48-49.
[4] 黃曉, 孫麗偉.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 43(4):111-120.
作者簡介:
劉珍,女,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專業,現任職于汝南縣勤工儉學教學設備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