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志
摘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資料性并存的學科,語文教師不僅要肩負起小學語文知識教學的重任,而且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德育精神。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小學生的品德修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與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德育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適當融入德育教育。本文就當下出發,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就兩者相融合的途徑進行了相關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品德教育;融合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之間的關系
1.小學品德教育的意義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教師一味地照本宣科,片面注重學生的分數,只會間接把學生培養成應試教育下的考試機器,不利于學生德育精神的培養。所謂品德教育的內涵就是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培養小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政治態度。由于品德教育在不同的年齡會出現不同的表現,所以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學過程,將社會公德、日常習慣、公民品質作為主要的德育教學內容,從小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2.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斥著語文方面的知識。從小學生入學開始,最先接觸的就是語文知識,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語言產生正確的認知,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豐富的語文素養能力,培養自身的語感和想象力,從而能夠用語言精確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升自身的寫字、識字、閱讀、交流能力,為日后更好地學習語文奠定基礎。
3.小學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之間的聯系
品德教育貫穿整個小學階段,而學生接觸品德教育的途徑又來自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小學語文課堂主要通過閱讀、寫作等基礎內容,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主動與同學進行交流,在實際參與中學會關愛他人,潛移默化中養成正確的情感意識。每一節語文課堂都隱藏著品德教育的內容,品德教育又體現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所以這兩者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品德教育的融合
1.教師的引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在教學中踐行這種“雙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將德育與智育結合起來,引導小學生熟悉課本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不斷深入理解文字的內涵,促使學生形成自我的認知,學會用自己的判斷來認識周圍事物。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耐心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品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在理解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感受到內容背后的品德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2.教材的確定
小學語文教材的選定是具有科學性的,不同的知識融入不同的品質教育,對學生的培養方面也與眾不同。比如,有的贊美拾金不昧,在特定的環境中了解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感受拾金不昧者的人物特征和故事,引導小學生向他看齊,學習拾金不昧的精神;有的謳歌奉獻,贊美英雄的付出與無私;有的歌頌自然,贊美享有的美好生活。通過這些語文知識的學習,幫助小學生學習知識背后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最大限度上開發自身的潛能,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比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文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巨人的冷酷和任性喚來了寒冬,巨人醒悟后花園里一片美景,根據這個基礎,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明確其中分享的快樂。從語文課文的學習中懂得學會分享的美好品德,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
3.學生的作文
小學生處在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大都來源于課本與教師的講解,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對事物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為小學教師,應該設計相關作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自主思考,并將自己的所見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和水平。比如,教師在布置學生寫“我的媽媽”這篇作文中,可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聯系生活實際,回想與媽媽相處的點點滴滴,將生活以文字的方式寫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際聯想,可以回憶媽媽對自己的關愛與教育,從而提升自己的品質素養。
4.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
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也是培養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途徑之一,適當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格,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意識。比如,在感恩父母的活動中,教師可以設置互動環節,引導學生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并班級中進行分享。在完成作文訓練的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意識,喚起學生對父母的感恩,進而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品質體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獨特的人,是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段,推薦恰當的課外資料,幫助學生明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核心意義,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自己的品德素養。小學是學生整個成長生涯的基礎時期,教師應該做好小學生的思想工作,引導學生明確做人比做學問更加重要。并在教學過程中將做人與做學問相結合,關注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更好地面對人生。
結語:
綜上所述,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品德教育想融合,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更是學生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發展的有利基石。品德教育既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教育,也是小學階段的核心教育,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中不斷挖掘課文背后的品德思想,并將品德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的合理性,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輸送建設性的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建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課外語文,2013(12).
[2]王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考試周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