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秋琳
摘要:數學的知識偏于理性和抽象,而小學生又處于一個活潑好動、自制力低的年齡,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很容易因枯燥感而使學習效率下降。因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把學習氛圍調節到一個小學生喜歡的、能引起他們興趣的、能調動他們積極思維的情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梳理了兩種小學數學課堂調節氛圍的方法,以資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氛圍;調節方法
小學生學習的習慣特征與成年人不一樣,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但是,他們的自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學習驅動是靠興趣愛好,而不是靠理想信念——所以,一旦授課的過程或內容、形式對他們失去了吸引力,教師再怎么努力也抓不住他們的思維,學習效率自然就會下降。這是小學生的客觀心理規律,把這些歸罪于學習態度是不科學的。而且,數學這個學科比較嚴謹、抽象、理性,不像體育、音樂等學科對小學生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教師不在教學氛圍上下功夫,用有趣、活躍、開放的環境“抓住”學生思維,那么學生在課堂上“身在曹營心在漢”也就在所難免了。
一、民主開放構建和諧氛圍
在社會領域,我們都知道要民主、開放的社會環境,但一到了課堂上,有些教師就會忽略這個問題,把自己放在學生的對立面上,把自己當作課堂的領導,學生是必須聽按自己指令行事的“士兵”——其實,小學生也是有情感需求的,他們也需要民主和開放,更需要成為學習行為的主人,而不是仆從,且年齡越小,這種需求越單純和直接。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不與他們平等相處,不讓他們充滿個性地去學,學生自然也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情感。
有的教師會問,數學是個嚴謹的學科, 1加 1就是等于 2,計算過程就是先乘除后加減,難道這還能民主嗎?當然不是,數學知識該嚴謹還是要嚴謹,我們所說的是學習過程、形態的民主和開放。
以“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課本上列舉的“大數”的實例是什么呢——“北京的人口數”“河南的人口數”……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舉例也大多就是按課本上的內容,讓學生們跟著自己學習這些大數怎么識別、怎么讀。這些內容相對小學生而言比較陌生,我們可以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教學,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來,“你們覺得哪個感興趣的數特別大,請你們寫出來,老師教你們讀,教你們認識它們,好不好?”——這時,學生們馬上就來了精神。有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一串數字,“老師,螞蟻窩里有這么多螞蟻!”又有位學生寫出一串數字,“老師,壘個沙子城堡需要這么多粒沙子!”……原來,沙子、螞蟻、樹葉、城堡……才是他們的世界。你想,這樣來組織教學,學生們感覺自己在“控制”課堂,在這個開放的氛圍中,他們還會走神嗎?
二、創設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數學主要是抽象思維,而小學生則習慣于感性思維——這是一對矛盾。這個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調和,那么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學習節拍,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到位,自然也就是體驗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而失去了樂趣體驗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就會停滯,教師教什么也聽不進去,不是發呆,就是神游天外。思維不在了、停滯了,那么學習效率也就得不到保證。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抓住學生思維、讓思維活躍起來、跟住學習節奏的氛圍——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氛圍呢?就是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感性的、有情節的。
比如,在教“認識計算器”和“算盤”的時候,我就想,現在的學生基本不會再使用算盤來計算了,再早的計算工具他們更是沒有見過,這些很具體的東西,在他們眼里其實就是教材中抽象的圖片和概念而已。那么,學習中就不容易產生興趣,也不容易快速記在腦子里。于是,我就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穿越”情境,“同學們,如果我們乘坐時間機器穿越到了古代或者是外國,那里沒有電腦和計算機,我們用什么來計算呢?”然后,我打開多媒體,屏幕上顯示幾個時間、地點,“一千年前的中國” “17世紀的英國”……“哪位同學想穿越到哪個時間?請上來點上面對應的文字。”有位學生上來一點“二千年前的中國”,電腦馬上鏈接到了“算籌”這一頁面上。“啊,你穿越到了這個時期,那就只能用這種叫做算籌的工具來計算了。 ”又一位學生點了“一千年前的中國”,畫面跳到了“算盤”。“啊,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發明了算盤。這可是世界上了不起的發明啊,直到普及計算機之前,我們還在使用這種計算工具……大家想知道怎么使用它嗎?”——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始終在“穿越”的故事情境氛圍中進行,其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始終集中于學習,等“穿越”回來,這些計算工具的知識也就牢牢“印”在腦子里了。
以上,探討了兩個調節小學數學課堂氛圍的方法——當然,調節氛圍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游戲法、比賽法、講故事等等,都是比較適合小學生的,都能夠很好地調節出利于學習的氛圍。只要數學教師能夠把握好小學生的學習心理,意識到調節課堂氛圍的重要性,方法總會有。
參考文獻:
[1]劉兆國 .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J].教育科學 :引文版:00288-00288.
[2]羅豐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 "活"起來 [J].魅力中國 ,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