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津哲
摘要:對于大學生支教團隊而言,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分析,通過經濟政策心理等全方位角度分析大學生支教團隊于少數民族地區幫扶留守兒童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對應強化措施,為支教團隊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支教;扶貧;少數民族;留守兒童;解決措施
當前的支教實踐已經取得了一些豐碩成果,但是高校支教實踐作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養的重要載體,依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這些地方的改進將促使高校大學生支教實踐向著更加完善的態勢發展,存在的問題分別體現在支教實踐主體、支教實踐組織運行和支教實踐保障上。
一、支教實踐主體角色轉換不到位
高校大學生作為支教實踐的主體,在整個支教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支教實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支教主體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包括教學經驗欠缺和部分學生消極怠工。
(一)教學經驗欠缺
參與支教實踐的大學生多為本科在讀生,其中大一大二學生的數量又占絕大部分,由于他們年齡相對較小,沒有在社會上歷練過,對活動的組織和控制能力不夠,支教大學生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往往不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進度。
(二)部分學生消極怠工
據統計,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參與支教實踐實現了自身價值,希望能為祖國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奉獻一己之力。但是仍然有少數學生,認為參與支教實踐的最大價值是榮譽或者利益,比如評優、獲得獎學金和學分等。
二、支教實踐組織運行不夠規范
高校大學生支教實踐的組織管理工作日漸完善,但是在支教實踐的招募環節、交流環節和過程的管制中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招募范圍較小和過程缺少管制。
(一)招募渠道狹窄
當被問及“如果您未參加過支教活動,原因是什么”時,62%的同學選擇沒有參與渠道,比例所占最大。有時招募的條件會限制學生的專業從而使想參加的同學望而卻步,因此志愿者招募條件不當及招募渠道狹窄是阻礙大學生參與支教實踐的重要因素。
(三)過程缺少管制
各支教組織開展的支教實踐雖然越來越豐富多彩,也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完善,但俗語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比如支教實踐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團隊成員脫離組織獨自活動的現象,還有團隊成員因意見不同而發生爭執的現象,這除了體現大學生團隊意識不強以外,還反映出高校相關部門在大學生支教實踐方面管理條例的缺失,缺乏統一的管制致使各支教組織管理起來無章可循。
三、支教實踐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隨著高校支教實踐的不斷發展,各支教組織內部的保障措施也不斷得到完善,但是在支教實踐的安全和資金方面的保障依然存在欠缺。
(一)缺乏安全保障
近些年大學生支教過程中發生的安全事故屢見不鮮,畢竟參與支教實踐的在校大學生還沒有真正地走進社會,有些還屬于未成年人,學校在這方面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近些年參加支教的人數越來越多,支教過程中大學生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
(二)缺乏資金保障
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從屬于團委,申請的支教項目要報團委審批,但是可以看出,由于各高校支教實踐組織眾多,因此形成了高校資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社會公益組織沒有很好地融入高校支教實踐,學校在社會資助這一方面對支教組織也有限制條件,比如不允許拉商業贊助等,因此資金問題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的探討,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以關愛這一特殊群體、實現多方共贏為目的,將政府部門、學校、企業、媒體參與進來,最終將完善當今大學生短期支教扶貧模式,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
四、規范志愿者的篩選機制
(一)拓寬志愿者選拔渠道
第一,不拘泥于社團所屬高校本身,可以通過各高校之間的支教社團交流、聯盟進行推薦。第二,建立自己的官方網站,對團隊內部活動進行長期的跟蹤宣傳,擴大自身影響力。
(二)細化篩選機制
很多大學生短期支教團隊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或是意識上的忽視,將志愿者的教育教學能力弱化。短期支教是一項特殊的志愿服務工作,不僅要求志愿者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
五、加強短期支教前的教學培訓
(一)增加志愿者培訓時間
(二)組織多樣的培訓形式
(三)建立嚴格的考評制度
六、加強支教雙方的溝通合作
根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短期支教團隊看似是團體指揮協作,其實存在著嚴重的主觀性,針對支教期間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志愿者都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主觀判斷來決定。
(一)爭取支教穩定化,建立長期合作
(二)強化與支教地的溝通交流
(三)了解學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