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摘要:心理因素對于中學生意外傷害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強其心理因素的引導和糾正,發現心理問題及時解決,建立有效的心理傷害檢查體系可以有效預防傷害的產生,本文基于此,從中學生意外傷害和心理因素的關系出發,探究了如何用心理預防措施加以控制,希望對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學生;意外傷害;心理預防;策略研究
中學生還是未成年學生,他們的身體、心理均處于發育成熟過程之中,認知能力有限、自我防衛技能較弱,極易引發校園傷害事故,成為受害者。此類事故的頻繁發生,不僅給家長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而且會沖擊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秩序,甚至危害社會和諧與穩定。調查顯示,中學生意外傷害與心理干預是存在關聯的。中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對于事物的好奇心依然比較重,因此很多探索性的行為在所難免,這就是意外傷害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心理狀況出現問題,這種意外傷害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例如,缺乏自信、易怒情緒、過于看重別人的看法、爭強好勝之心較強等等。本文通過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集中心理預防措施,希望對相關研究有所借鑒。
一、中學生意外傷害與心理之間的關系
意外傷害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除自身因素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外,個體的心理行為特征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傷害的發生。目前我國關于意外傷害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意外傷害的流行病學,原因分析,對策研究,傷害保險等等方面,大多數研究對象以大學生和兒童為主。在中國知網,以“意外傷害”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有6203項詞條,其中涉及到中小學生的僅有221條。而以意外傷害和心理健康為檢索詞條,共顯示有203個詞條,且大部分論文的主題并不直接是意外傷害和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盡管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從現有的文獻仍然可以得出心理健康與意外傷害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由兒童時代著重于認識外部世界變為認識內在的自我,這個時期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處于探索之中,因而產生多種自我意識的矛盾。這些問題如果長期不能得到解決則可引起青少年的行為問題、人格障礙和不良適應性行為等,成為這個年齡組各種類型傷害發生的重要個體原因。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的主要傷害如車禍、娛樂運動傷害、自殺、暴力、他殺等都與其心理行為特點有關。國外研究發現47%的男性青少年攻擊別人,18%的男性青少年在打架中是自己受傷。有創傷史的青春期女孩利用暴力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此外,軀體傷害還是傳達心理壓力的方式。
如果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極易導致某些過激的行為或在做事時馬馬虎虎,心不在焉,從而使傷害的發生高于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人群。而那些出現意外傷害的中學生其心理狀態也會因此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意外傷害發生后擔心醫療費用,害怕父母親責怪,擔心身體的康復情況等等進而影響到學習。事故傾向性理論認為,有些人因生理和心理原因比其他人本質上更易發生事故,少數人在一定時期內的特定環境下具有潛在的誘發事故的生理心理特征。它既是穩定的,又是可變的,因此如能辨認出具有事故傾向性的那部分人群,就可以采取相應措施保護他們免受傷害。
二、中學生意外傷害的心理預防策略分析
以往認為,意外傷害是一種意想不到,無法規避的事情。隨著對傷害研究的深入,現在已經認識到意外傷害的發生有其內在規律性,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意外傷害預防和控制不僅能有效的減少發生、死亡和殘疾,而且可獲巨大的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
意外傷害是心理因素存在問題容易導致的結果,心理因素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預防或者促使某種意外傷害產生。一般情況,認為心理狀況具有情境性和不穩定性的特點,由于情境的變化而導致相應的變化。個性具有持久的變化,但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具有穩定的特征。但是研究表明,中學生心理容易受到情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就沒有形成穩定的個性,他們不善于進行心理調整,就會出現意外傷害,這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經驗和閱歷的方法,個性和情緒逐步趨于穩定,也會逐步減少了意外傷害的發生。雖然如此,意外傷害仍然導致很多中學生的死亡,也造成了一些肢體損傷,為此加強中學生傷害的預防和控制,才能提升人的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下面將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預防措施。
1、加大相關的宣傳力度
心理控制和預防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引導才是關鍵,因此加強相關的宣傳,讓中學生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如果疏導心理問題,從而從自身角度有效避免或者預防意外傷害。其實很多的意外傷害都可以預防的,但是我們做的準備工作不充分,進而導致意外傷害的發生,照成了極大的影響。中學生加強意外傷害的心理預防,不僅要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還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進行。具體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加大輿論宣傳提高安全知識普及,從而做到心理上的預防,從而避免意外事故的發展。宣傳教育是第一步,同時還需要心理干預,利用技術手段和經濟共同協作,真正降低意外傷害的發生率。
2、安排合理的心理引導措施
心理引導措施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對中學生心理加以疏導和指引。中學時期在處于心理發展的不穩定時期,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并通過一些危險行為呈現出來。心理健康差的人群傷害的發生率就會高于心理健康狀況好的人群。但是隨著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情況下,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就會出現上升的趨勢。因此,學校應建立心理檔案活動電子檔案;開展心理健康課程輔導,設立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還有網絡心理健康咨詢版塊等;而心理咨詢中心還應該有相應的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心理健康輔導是改善學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通道,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就能降低意外傷害的發生率。學生要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學,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指導,為不同階級和層次學生搞好心理輔導,特別是男生為主要對象,要給予重點的關注。
3、充分利用家庭和學校共同教育的優勢
對于中學生的心理引導絕對離不開家庭,因為家庭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在預防中學生意外傷害心理措施中一定要結合家庭的作用發揮。家庭與學校兩方面的教育,讓學生都能接受兩方的安全知識和理念,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而解決心理上的沖突,讓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發展,促進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家長是學生教育第一人,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家長的支持。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危機,家長可能會有一定的警覺。新生入學時,學校可以給家長發放宣傳教育手冊。例如,心理健親小冊子、心理健康知識的形頁等,讓學生也了解學生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和安全問題,給家長提供相應的參考和幫助。當家長發現孩子的依次后,他們可以需求學校的理咨詢中心或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和專家進行協商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以外傷害心理問題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就需要探討,最終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真正發揮家校教育的合力。
三、結論
綜上可以看出,對于中學生來說意外傷害不可避免,但是卻可以通過心理引導來加以預防,使其頻率大大降低。意外傷害的心理預防成為了緩解學生心理壓力,控制不健康的主要手段。對于中學生來講,可以從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支持,包括一系列的技術系統和社會設施。我們通過這種支持和影響,去緩解中學生各種壓力的不良情緒,對心理的不良狀況進行糾正,從而起到預防和控制意外傷害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偉,萬宇輝,郝加虎,馬雙雙,陶芳標.中學生心理亞健康和手機使用依賴行為的交互作用及與意外傷害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02):181-184.
[2]魏敬瀟. 自閉癥兒童意外傷害風險規避研究[D].安徽大學,2015.
[3]周英. 安徽省蚌埠市中學生意外傷害現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蚌埠醫學院,2013.
[4] 王聲湧.傷害流行病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349一367
[5] 鄧樹篙.青少年傷害流行病學研究狀況[D]. 武漢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