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
摘要:核心素養培養的提出為新課改指明了新的方向。作為一門極具綜合性的學科,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之外,還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教學因素的價值,催化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其科學綜合能力,培養科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科學;核心素養;培養對策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如何提升科學課程的教學價值早已成為教育領域不懈探索的主要話題。尤其在核心素養提出之后,初中科學教學又有了新的發展方向。教師需要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進行積極探索。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詳細說明。
1.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科學本質的體現
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以其思維能力為基礎的。在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在面對科學現象的時候,常常存在思維不清晰的情況,無法對這些現象進行科學而細致的描述,也無法條理清晰地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不高,學生的科學基本素養較低。對此,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思維培養給予充分的重視,借助多樣化的方式,激活的創新思維,引導、組織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知識,在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挖掘其創造性潛能,引導其科學思維能力有效發展。以“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該內容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借助這樣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思維發展的方向:大家都能聽到聲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它的產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你能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呢?我們要如何證明物體的振動速度與音調的關系呢?其二者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聲音作為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設置這樣的問題懸念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對聲音的探究有著明確的方向,有利于學生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層層剖析,在思維的不斷深入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其科學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在對科學現象的探索下也可以發現科學的本質,為其掌握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實施探究教學,促進科學本質的理解
在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為了節約課堂時間,往往會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極具抽象的科學知識堆積在學生面前。對于科學認知能力有限的初中生來說,抽象的科學知識是難以理解的。如此教學方式非但無法使其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還會使其迷失科學學習的方向,不利于其加強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對此,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立足教學所需積極地組織一些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借此在加深對科學知識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有效地把握科學本質。以“汽化與液化”、“升華和凝華”該內容教學為例,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早已經歷了汽化、液化、升華、凝華現象。對此,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引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吃一次雪糕。在吃雪糕的過程中,學生在明確的學習目標引導下,會發現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雪糕上會有一層白白的“粉”,這是空氣中的水蒸汽在遇冷之后變成了冰,是凝華。剛剛把冰糕從袋子里拿出來會發現有白煙層層升起,這是空氣中的水遇冷凝結成了小水珠,是液化。當把冰糕放進一個透明玻璃杯中的時候,會發現水杯壁上會有“汗”,這也是液化的表現。在這些生活現象的展示下,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其原理的理解,還可以樹立起科學態度,用科學態度對待生活。
3.創設問題情境,促進核心概念的構建
在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將抽象的科學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其科學素養。我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以“水的浮力”該內容教學為例,由于學生無法對物體下沉時的浮力做出準確的判斷,我立足本節課的核心概念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將一個空的易拉罐放到水里,其會呈現什么狀態呢?為什么呢?將一個砝碼放入水中又會如何呢?在這樣的問題驅使下,我引導學生動手實驗,感知水對物體向上的浮力。如此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科學現象,還可以在現象分析中實現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升華,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新課改的要求,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周榮.核心素養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融入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8(03):78-79.
[2]蔣晨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科學教學探討[J].考試周刊,2018(7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