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霞
摘要:在全國范圍內,對如何進行思政實踐教學設計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本課題試圖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為基礎,探討實踐環(huán)節(jié)如何有效開展,如何將地方文化融入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從思政課中受益。
關鍵詞:地方文化;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
在課程建設的實踐運作方面,高校思政實踐環(huán)節(jié)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是近年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而將本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是一個正在探索的方向。
一、關于地方文化
研究文化的學者認為,新時代巨浪滔天,非常快速和徹底,高科技的發(fā)達國家?guī)尤蛘巍⒔洕⑽幕亩喾较蜣D變,帶領全世界朝著一致的目標前進,文化領域逐漸呈現一致性,跟不上國家文化潮流腳步的地區(qū),無可避免地被邊緣化。西方化是今天大多數國家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對于執(zhí)著于傳統價值的國家,這種趨勢無疑是文化的災難,他們采取許多的政策與實際行動來維護文化的根本。多個地區(qū)都在極力地維護傳統文化,發(fā)掘傳統文化的價值,或者許多知識分子深知這股巨浪的不可違逆,積極因勢利導,保存?zhèn)鹘y文化的根,但改革傳統文化藝術產品使其在國際市場大行其道,使文化躍升為民族經濟進步的力量,這就是文化軟實力。
關于南通本地文化,地方政府一直期望深度挖掘江海文化內涵和價值空間,致力打造江海文化特色品牌,試圖在思想文化和道德風尚高地建設中力有所作為,為地方區(qū)域性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創(chuàng)造經驗作出貢獻。張謇是體現南通城市精神和江海文化價值的標桿性歷史人物,張謇文化一直備受推崇。同時,還有一批具有江海文化特征的傳承創(chuàng)新品牌,如文化產業(yè)園、蘇中七戰(zhàn)七捷紀念館,如皋市文化廣場、紅十四軍公園等,這些工作一直由政府在推動,其他機構處于被動地位,沒有發(fā)揮自身能動性。但是要進一步加強江海文化的研究,提煉分析其獨特的精神基因深度挖掘江海特色文化內涵并賦予新意義,將之轉變成南通本地人民共同的價值認同和價值實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僅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地方高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要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般來說,提到南通本地的江海文化,都會提及全國八小佛山之首 狼山、濠河、張謇故居、近代工業(yè)遺址、 沈繡、 藍印花布等博物院、國內孤本水繪園,千年古剎定慧寺、青墩遺址、天寧寺、文峰塔等等,海安青墩遺址是古代先民參與新石器時代文明歷程的見證,南通也是藍印花布在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南通也是全球第三大家紡市場,有“近代第一城”和“長壽之都”的美譽,南通深厚的歷史底蘊如碧玉沉沙,不僅外來人不知悉,連南通本地人也未必知悉,這對地方文化是一種輕視和褻瀆,而南通本地文化恰恰是南通地方高校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重要資源。
二、本地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程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的內涵豐富,既包括世俗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世俗生活里有飲食文化、服飾飾物、居住及遷移、民情與宗教、女性世界、制度與產業(yè)等等,精神生活里有知識與教育、語言與文字、文學、歷史與哲學、藝術、科學等,任何一個地方,即便是最貧窮沒落的地方,都有這兩個部分存在。高校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實體,它存在于地方,但又獨立于地方,任何一個身在其中的學子都受到來自各個地方文化的沖擊,比如飲食文化,南方高校內有大量北方飲食,川蜀高校也會準備不辣的食物供學生選擇,學生感受飲食文化的差異可能最多來自校園之外。關于服飾文化,除了少數民族服飾,全國各地的服飾穿著差異已經極為不明顯,這在年輕人身上體現尤為明顯。至于居住與遷移,也逐漸同化,內蒙古的學生沒有住蒙古包,新疆的學生也不是騎馬上學,這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遷有關,游牧民族曾經鄰水而居是為了畜牧和自我供給,不停遷移是為了追逐獵物謀生存,但這種生活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制度和產業(yè)由于我國政治經濟全國上下一盤棋,差異只在于發(fā)達或者落后,抑或是地方特色產業(yè)的差異。在性別問題上,女性世界的進步在全國范圍內都有目共睹,除去少數極為貧困落后的地區(qū),重男輕女或者女童被排除在教育系統之外的情形已經少見了。差異比較明顯的方面在于民情和宗教,落后國家和地區(qū)向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靠近是一個社會規(guī)律,正如美國化是今日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對于執(zhí)著于維護本地傳統文化價值的國家,這種趨勢無疑是文化的致命一擊,他們采取許多的政策與實際行動來維護本土文化的根本。因此,許多國家的文化已經是一種混合體,是舶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混合體,我國也不例外。從這個規(guī)律上看,高校的校園文化其實就是國家文化的一個縮影,既有地方文化的蹤影,也有外來文化的滲入。對待這兩種文化的態(tài)度,當代大學生并不是一視同仁的,青年大學生對外來文化有更濃厚的興趣和探究心理,而對于地方傳統文化則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甚至一知半解。
縱觀高校課程,主要是對于精神生活的培育,包括知識與教育、語言與文字、文學、歷史與哲學、藝術、科學等,當然也有體育、歌唱、繪畫等,而這些內容具有普世性,教材是針對全國的,不是針對地方的,因此這些教材灌輸的是世界精神生活或者全國大范圍內的精神生活,而對地方精神生活提及的很少,這種現象類似“燈下黑”,青年學生對發(fā)生在身邊很近事物和事件沒有看見和察覺,對自己所處的地方文化土壤很陌生,甚至排斥。由于大學的專業(yè)設置條目分明,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不大關心社會學的調查對象,而外語系的學生關注文化,但僅限于語言文化,這樣一來,能承擔起文化傳承任務的只有是思政公共課,而不是專業(yè)課程。
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外部支持:回歸常識
1.地方政府不能缺席
文化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漸進過程,有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也不能缺少人為干預,文化發(fā)展往往受各國政治、經濟、社會力量所牽制,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國家至今尚未制定具體的文化政策,文化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助益并不明顯,也無精確的統計數字顯示文化產業(yè)對整體經濟的貢獻比例。但也有許多國家一直積極籌劃有意義的文化政策,從政府、社會團體以及民間三方面進行,期待提升文化產業(yè)的貢獻率。當然,每個國家的文化政策差異很大,在我國,民間文化力量的薄弱程度有目共睹,民間文化機構的獨立性,私人文化企業(yè)和藝術工作的自由與獨立是民間文化力量崛起的一個重要前提,但在我國這一塊是顯著短板,政府對民間文化力量缺乏足夠的信任,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沒有給予鼓勵,如果地方高校不參與到這個系統中來,文化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就成了地方政府單方的獨角戲。
2.地方高校對地方文化的傳承職責必須明確且具體
地方高校培養(yǎng)的是人才,人才是世界的、中國的,也是地方的。人才是地方文化最有價值的散播載體,地方高校不僅僅承擔傳播大民族文化的重擔,地方為高校提供足夠的滋養(yǎng),高校反哺,將地方文化貫穿在課程教學當中是雙贏的。因此,必須明確高校有承擔起傳承地方文化的職責,而且這種職責不是抽象的,應該具體化。
一直以來,綜合性大學的課程傳授特征是兼收并蓄,無所不包,思政課程授課往往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既有國外的,也有國內的;既有民族的,也有共性的東西,思政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設計也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規(guī)格和模式,往往是各個高校自己決策,隨意性很大。南通大學思政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要求學生完成一篇社會調查報告,主題沒有限定,學生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這種實踐設計的出發(fā)點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學生真正認真去執(zhí)行,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實踐設計,問題在于,這種設計存在幾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學生可能會因為專業(yè)課程的要求去進行社會調查,但極少為了思政課程去認真進行社會調查,抄襲成風,既沒有實地調查,也沒有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二是無人監(jiān)督,教師僅僅根據社會調查報告的最終形式來認定學生的課程成績,沒有辦法知曉學生是否真正參與社會實踐,是否真正進行過調查研究,這和專業(yè)課去實習還是有差距。三是學生對調查主題根本不感興趣。我們都倡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但問題是學生對哪個主題都不敢興趣,只是為了應付作業(yè)。從以上三點來看,調查報告這種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基本是失敗的,這種失敗的模式繼續(xù)在南通大學思政課程當中貫徹,反過來又傷害了思政課程的權威性,學生無法真心去尊重思政課程。將文化主題納入高校思政課堂,就是要排除這種徒勞無功的實踐模式,讓文化氣息彌漫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真正去體驗文化,享受文化,使本土文化在這些年輕學生的腦海里生根發(fā)芽。
四、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路徑
以南通大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 通常總課時為48學時,課堂理論講授學時為36,實踐環(huán)節(jié)為4次課12學時,這4次課由學生自主完成社會調查報告,但前面已經說明,社會調查報告這種實踐模式是失敗的。現在要討論的事情是如何對這4次課進行合理分配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如果按照本課題將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理念,應當有以下需要納入的因素。
1.思想道德部分。該部分設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思想
道德修養(yǎng),喚醒學生的人生理想與信念,培育高尚人格,與此同時,該部分和課堂授課有所區(qū)別,考慮的是,不通過教師講授,如何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將本地文化灌輸到學生頭腦當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汲取,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或者訪問企業(yè)獲得知識,并且要求有相關記錄。在這一部分,建議采用以下兩個本地文化主題,一是關于張謇精神,張謇是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是開我國近代風氣之先。南通市歷屆黨委政府都極為重視張謇研究,致力關于張謇的歷史文化遺存的挖掘和保護。在南通,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張謇的存在,大力弘揚張謇精神是南通本地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要部分。在南通高校就讀的青年學生如果對張謇精神一無所知,那就是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最大諷刺。二是南通的紡織品文化,南通是全國第三大紡織品基地,如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這也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南通紡織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當然,國際環(huán)境多變,導致了南通紡織業(yè)發(fā)展受限,面臨品牌效應缺乏,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紡織業(yè)是南通經濟史的重要部分,也是了解南通歷史的重要窗口。當然,除此外,集體參觀南通市圖書館也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方式,養(yǎng)成他們的讀書習慣,與書作伴,與高尚的人為伍。
2.法律部分。該部分的設置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于違法
犯罪的常識教育,高校大學生違法犯罪和其本身法律知識匱乏
有關,建議高校和地方看守所進行合作聯系,讓學生和犯罪分子直接面對面,聆聽犯罪分子的心聲,這種感受會更真切和真實,也更能觸動學生,學生也愿意參與類似的活動。二,法律生活常識教育,多數人都是守法公民,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法律來維護自身權利,因此,可以聯系律師事務所,邀請律師和學生座談交流,解答他們法律方面的日常困惑和生活難題。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增長知識,比如學生使用機動車的比率漸長,邀請交警大隊的執(zhí)行警察講解交通事故的處理方式對學生也是一個難得的收獲。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強調貼近生活,學有所用,而不是課堂上不切實際的大談闊論,讓學生真正有感悟有收獲,愿意主動去靠近這門課程。而將本地文化融入實踐環(huán)節(jié)則是通過推動高校思政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改革,復興本地文化,強調人和本土的聯系,思政課程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推廣高品位但又不失傳統的文化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王順生,張謇研究的新境界,載光明日報,2006年4月10日。
[2]趙勇進, 南通紡織交易邁向“一帶一路”,載南通日報,2016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