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寧
內容摘要:互聯網經濟下,商貿流通企業必須通過引進新技術從而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這必然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一定影響。為此本文利用2003-2015年期間我國31個省市區面板數據就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而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分地區回歸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顯著促進了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東部和西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但對東部地區的擴大效應更加明顯。
關鍵詞:商貿流通企業 互聯網 技術創新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企業技術創新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商貿流通企業作為溝通生產和消費的行業,互聯網對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但是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的粗放經營方式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因而,商貿流通企業必須引進新的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從而更好實現發展,而這必然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一定影響。
大量學者就互聯網對技術創新產生的影響展開分析。陳紅花和李平(2015)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企業獲取創新資源的便利度提升,企業對創新過程的管理效率快速提升,用戶之間的交流也不斷得到提升,這些因素都有效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同時互聯網虛擬環境使得不確定性更高,因而企業創新決策也會更加謹慎。劉建剛和錢璽嬌(2016)認為在互聯網經濟下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為了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加快技術創新,并且作者以小米企業成功的技術創新模式為例,介紹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耿亞青等(2014)認為互聯網為創新創造了更加開放的模式,創新的參與者、創新的模式以及創新的邊界更加開放,這為技術創新創造了更好的內外部環境。
部分學者就互聯網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對企業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張新香(2015)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有利于促進軟件業的技術創新,因此企業應當加快市場地位和服務創新等商業模式的創新進而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戚耀元和戴淑芬(2016)等認為互聯網的出現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發展機會,企業為了在這輪新的市場競爭中勝出都在加快技術創新的步調。童心和于麗英(2015)認為商業模式創新有利于拉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且以蘋果公司為例詳細介紹了商業模式拉動技術創新的具體過程。杜曉靜、余子鵬、王今朝(2015)利用收集的微觀企業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金融和財政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不顯著,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商業模式改革則顯著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韓芳(2014)認為在信息化條件下,商貿流通企業為了擁有更好發展前景,應當加快技術創新,積極對傳統商貿流通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
文獻梳理顯示,當前還未有學者就互聯網背景下的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展開分析,為此本文利用2003-2015年期間我國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就此展開實證分析。
變量描述
本文使用的數據為2003-2015年期間我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樣本總個數為403個。依據現有的研究與數據可得性,本文選取變量如下:技術創新(patent),采用專利授權數量表示。專利授權數量越多表明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因而產生的科技成果數量就越大。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val),采用批發和零售業的實際銷售產值的對數值來衡量。該數值越大表明商貿流通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的能力越強,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互聯網發展水平(inter),采用互聯網普及率來衡量。互聯網普及率的高低,反映了互聯網技術在社會普及和應用狀況,能夠有效衡量互聯網發展水平。
控制變量說明。影響技術創新水平的因素較多,為此本文選取如下4個控制變量:出口競爭力(ex),采用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表示。由于出口產品對產品的質量有更加嚴格的要求,為了符合出口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努力采用新技術不斷提升產品質量。金融發展水平(fina),采用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表示。技術創新活動不僅風險高而且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因而金融發展水平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產生重要影響。政府干預(gov),采用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表示。技術創新活動風險高,在創新前期會對企業的經營利潤產生較大影響,這就需要政府對創新活動給予一定減稅。教育水平(edu),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對數值來表示。教育水平越高,則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的高技術人才就越多,進而有利于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實證分析
(一)實證模型
為了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首先建立如下實證模型:
其中patent代表技術創新,val代表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valinter代表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與互聯網相互作用的代理變量。controls代表控制變量。下標i代表省份,t為年份,ε為誤差項。valinter的回歸系數若為正則表明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
(二)實證結果評價
1.總體樣本數據回歸結果評價。本文首先利用總體面板數據進行固定效應回歸,回歸結果顯示在表2中。由表2的(1)-(5)列可以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val的系數都為正且顯著,這表明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隨著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它的服務對象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壯大,傳統經營模式由于效率偏低已經嚴重制約了它的進一步快速發展,為此它需要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這就促使相關機構開展各種技術創新活動。由表2的(1)-(5)列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與互聯網相互作用的代理變量valinter的系數都為正且顯著,這表明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購物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商貿流通企業的服務對象跟著發生了較大變化,因而它的服務方式也需要相應進行創新,這就進一步推動商貿流通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此外,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商貿流通企業的新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線下服務的提供,還可以應用于線上,這有效擴大了新技術的使用空間,商貿流通企業可以從技術創新過程中獲得更多收益,這樣進一步激勵了商貿流通企業采用更多新技術,推動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由表2的(2)-(5)列可以發現控制變量中的教育水平(edu)的系數都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這表明了教育水平的提升顯著促進了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教育水平越高,則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的高技術人才就越多,進而有利于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出口競爭力(ex)的系數在(3)-(5)列中均為正且顯著,這表面出口競爭力的提升推動了技術創新。出口競爭力的提升表明更多產品需要出口到海外市場,而海外市場大多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更加嚴格要求,為了符合出口要求,生產企業必須努力采用新技術不斷提升產品質量。金融發展水平(fina)系數在(4)-(5)列中均為正且顯著,這表明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推動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活動不僅風險高而且還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能夠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大量開展創新活動所需要的資金。政府干預(gov)系數在(5)列中為正且顯著,這表明政府干預度的提升推動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活動風險高,在創新前期會耗費企業大量的研發資金,這時候如果政府能適當對市場進行干預,對創新活動給予一定的減稅,從而減輕企業創新過程中的資金負擔,能夠有效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商貿流通企業的新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線下服務的提供,還可以應用于線上,商貿流通企業可以從技術創新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樣激勵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2.分地區樣本數據回歸。由于不同地區間的互聯網發展水平、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都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采用總體面板數據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并不是最合理的,因而進一步將樣本分為東、中和西部地區進行回歸,從而有效反映地區間的差異,回歸結果顯示在表3中。由表3的(2)、(4)、(6)列可以發現在考慮了控制變量的影響后,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val的系數在東中部地區都為正且顯著,而在西部地區不顯著,則表明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顯著促進了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隨著東部和中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它的服務對象不斷增加,經營規模不斷壯大,為了進一步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它需要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效率,這就促使相關機構開展各種技術創新活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規模小,商貿流通企業發展水平較低,因而難以對技術創新產生顯著影響。由表3的(2)、(4)、(6)列發現,valinter的系數在東部和西部地區都為正且顯著,而在中部地區不顯著,此外西部地區的系數要大于東部地區。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東部和西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但對東部地區的擴大效應更加明顯。東部和西部地區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商貿流通企業的新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線下服務的提供,還可以應用于線上,商貿流通企業可以從技術創新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樣激勵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控制變量中教育水平(edu)的提升對東、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均產生了促進作用。這表明各個地區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創新人才,他們進入企業或者科研機構工作后,有效推動了相關企業和機構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出口競爭力(ex)的提升對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多的注重提升產品質量,而不再大量的出口簡單的加工類產品,因而出口規模對創新影響較小。中部地區還在大量出口加工類產品,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該地區不斷采用新技術,進而促進了技術創新活動。西部地區出口貿易發展緩慢,出口規模較小,還難以對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產生有效影響。政府干預(gov)的提升對東部和西部地區的技術創新產生了促進作用而對中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東部地區擁有大量科研機構和高校,它們是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推動者,政府為了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會對該地區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發活動給予較大的資金支持,進而促進了技術的創新。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科研機構少,為了平衡西部和東中部地區間的差距,政府會投入較多資金鼓勵西部地區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結論
本文利用省級層面數據就互聯網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展開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而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分地區的回歸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顯著促進了東部和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互聯網的發展擴大了東部和西部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但對東部地區的擴大效應更加明顯。因而,各地區應當不斷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從而使得互聯網資源在各個地區都能夠得到充分使用,進而擴大商貿流通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余子鵬,王今朝.我國企業技術創新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 2015,36(7)
2.劉建剛, 錢璽嬌.“互聯網+”戰略下企業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協同發展路徑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6,33(1)
3.張新香.商業模式創新驅動技術創新的實現機理研究——基于軟件業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科學學研究,2015,33(4)
4.戚耀元,戴淑芬,葛澤慧.“互聯網+”環境下企業創新系統耦合研究——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耦合案例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3)
5.陳紅花,李平.企業技術創新互聯網化研究——基于海爾集團的案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