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芳
內容摘要: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是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特有金融業務模式,其本質與供應鏈金融相同,仍是金融,作用是服務實體經濟。然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與傳統供應鏈金融相比仍有差別,并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業務延伸到線上,而是對傳統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的一種改變,將信息流、物流、商流以及資金流通過互聯網技術媒介融會貫通,實現“四流合一”目的,進而顛覆傳統商業模式服務現代經濟。由于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眾多,運營方式復雜,想要實現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首要解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 供應鏈金融 美國模式 戰略對策
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不單單只是將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與服務方式由線下直接搬到線上進行,它是對原有的供應鏈金融運作模式從根本上進行了優化與突破。例如,供應鏈金融通過互聯網網絡的信息傳輸功能將原有供應鏈金融內各主體,包括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物流、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主體所有信息進行整合,從而使彼此孤立的資金流、物流、商流與信息流相互連結,即實現了“四流合一”目的(見圖1),使得傳統金融與實體經濟更加高效融合,具有顛覆傳統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的作用。此外,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可以使其內部參與主體細分領域,在各主體優勢與擅長領域進行日常生產與經營,具有降低風險和提升風控能力的作用。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下,融資企業更容易獲得資金,同時金融機構可以有核心企業作為擔保,資金安全得以保障,從而實現了三贏局面。但是,由于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業務種類與商業模式眾多,要想發揮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優勢實現進一步發展,首先需要解決互聯網供應鏈管理問題。如果沒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就不會存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因此探究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的發展與變革具有較強現實意義。
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及發展問題
(一)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商業模式
基于互聯網電商平臺的B2B與B2C供應鏈金融模式。以互聯網電商平臺為核心開展B2B與B2C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優勢在于互聯網電商平臺具有強大的數據資源,沉淀了大量商家與個人消費者的基本信息和歷史信息等優質且精準數據。同時,擁有海量消費數據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互聯網技術手段深入挖掘數據內在價值,并逐步形成互聯網消費信用評價體系,以輔助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信用評價,提升了金融機構對融資企業或者個人的信用辨識度,有利于協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與控制,具體商業模式如圖2所示。如圖2可知,B2B、B2C供應鏈金融模式不僅僅解決了企業或者個人融資問題,更解決了傳統產業的銷售體系,它將整個經濟運行中的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進行整合,大大提升了供應鏈金融服務質量與運作效率。
基于P2P借貸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互聯網金融逐漸成為各大金融主體發展方向,而基于P2P平臺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已經成為發展主流趨勢。該模式的優勢在于企業融資成本低廉并且更加高效,在互聯網技術的協助下,P2P平臺供應鏈金融的資源整合能力更強,運作流程更加透明,風險可控性更高。第一,P2P借貸平臺供應鏈金融與銀行開展的傳統供應鏈金融相比,其借貸審批流程更加簡便,審批流程也從線下當面審批變為線上審批,企業融資時間縮短,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第二,P2P借貸平臺供應鏈金融模式的資金匹配方式采用點對點方式,即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手段協助下,P2P借貸平臺會準確對接融資人與投資人資金,更加高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第三,P2P借貸平臺擁有強大的風險防范能力,可以對核心企業的信譽與競爭力進行準確評價并對其進行授信。同時,P2P借貸平臺還會通過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管方式,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以及資金流進行監控,使經濟運作更加透明與安全。具體商業模式如圖3所示。
基于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供應鏈金融是互聯網時代下供應鏈金融的最新商業模式,它是在我國支付技術與互聯網交易業務不斷成熟基礎上而產生的,其實質是傳統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變革與創新。由于傳統商業銀行人力資源有限,面對越來越多具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傳統商業銀行已經無法通過自身力量對整個供應鏈金融進行跟蹤與推進,因此需要一個具有更強的互聯網業務經營經驗的企業來協助傳統商業銀行完成整個供應鏈金融運作流程,而第三方支付企業就是最為合適的企業類型。基于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重點是利用第三方支付企業作為核心,通過對融資企業的數據分析,以幫助銀行是否進行貸款做出決策,從而達到協調銀行等金融機構與供應鏈內融資企業的資金需求。此外,第三方支付企業還可以解決傳統商業銀行借貸資金相對滯后問題,實現上下游企業借貸資金及時劃撥,加快資金流動,提升資金運作與流轉效率,具體商業模式如圖4所示。
(二)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電商B2B、B2C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互聯網電商供應鏈金融運營主體,在金融機構領域屬于小貸機構。而根據銀監會規定,小貸機構的放貸規模不得超過自有資本的50%,表明互聯網電商平臺將受限于資金杠桿,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金融借貸業務,并且由于互聯網電商平臺缺乏長期固定資產致使其抵押物不足,也難以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支持。因此,如果互聯網電商平臺僅靠自有資金維持供應鏈金融運營,將難以突破借貸規模的束縛。此外,互聯網電商平臺為了保證商品運輸的時效性和提升平臺服務質量,通常采取自建物流方式以滿足客戶運輸需求,但是互聯網電商平臺自建物流費用往往使電商平臺難以承受。例如,京東自建物流的成本與總投資比重為1比10,如果按照2011年京東開始自建物流體系時融資總額116億元人民幣來算,當時京東的物流投資就已經高達81.2億元人民幣,因此自建物流前期資金必不可少。同時,與自建物流相匹配的人員配置和技術配置也需要大量資金,同樣會對電商平臺造成較大資金壓力。
P2P借貸平臺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當前,我國P2P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主要是P2P企業自身風險控制狀況和國家政策限制。P2P企業作為我國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重要新型業態之一,具有融資速度快和融資效率高的優勢,因此許多民間小型借貸機構借此時機紛紛轉型,試圖披著P2P產業的合法性向公眾吸收存款再行放貸行為。這些民間小型借貸機構無論是業務標準化程度還是技術水平都在P2P行業標準之下,有可能為自身平臺或者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帶來不利影響,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隱患。此外,有關P2P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對P2P產業規模發展具有不利影響。例如,金融監管機構認為P2P產業應當發揮其普惠金融作用,出臺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并明確指出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家P2P平臺借貸規模不得超過20萬元,在整個P2P產業內借貸規模不得超過100萬元;而企業在同一家P2P平臺借貸規模不得超過100萬元,在整個P2P產業內借貸規模不得超過500萬元。
第三方支付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第三方支付產業是在我國互聯網技術以及移動技術不斷發展與普及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第三方支付企業更多意義上來看屬于互聯網技術企業而非金融企業,一旦由金融風險產生,對第三方企業將是極大考驗。例如,在金融電子化浪潮中,第三方支付業務雖然給互聯網金融交易帶來了便捷,但同時也為洗錢、套現等金融違法行為提供了溫床,對經濟穩定產生影響。同時,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互聯網技術屬性,決定了第三方支付供應鏈金融將面臨互聯網技術風險。如果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硬件系統出現故障,無法滿足市場交易,勢必將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遭受黑客攻擊導致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的金融信息泄露,將會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此外,由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屬于新興產業,當前我國法律還沒有針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立法,只有人民銀行頒發的相關管理辦法,其法律層級與效力較低,對第三方支付供應鏈金融的監管力度明顯不足。
美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
(一)美國互聯網供應鏈管理路徑演變
供應鏈金融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它是在美國工業經濟全面趕超英、德等國的背景下所產生的特定商業運作模式,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產生與發展則具有更深刻的社會背景與意義,它是在互聯網時代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尤其是在21世紀初,許多美國企業為了進行全球化發展與擴張并追尋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最小原則,紛紛將其組成業務進行全球化外包,此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得到全面發展機遇。然而,隨著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越來越多,其商業模式也越來越復雜,過于松散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導致企業外包業務運輸成本高、花費時間長,甚至部分業務因資金流轉問題已經抵消了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此時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逐漸受到重視。Ganeshan認為互聯網供應鏈管理應當從戰略、策略、運營等方面開展。在戰略管理方面,要注意企業的目標、設計以及競爭優勢;在策略方面,要注意企業的一體化運營以及運輸配送等環節;在運營層面,要注意企業的庫存管理、內部協調以及日常計劃與安排等方面。Mentzer認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是一個廣義概念,它是為了協調企業內部部門之間運行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戰略合作的過程,最終目的是提升整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效率。Hvolby則根據互聯網供應鏈實際發展現狀提出了六個待解決的管理問題,具體包括供應鏈內部信息共享、協調、庫存流轉速率、不同管理層次下的聯合運作計劃、成本費用以及減少內部供應商數量。可以看出,此時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主要集中在優化管理、信息管理、戰略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
隨著2007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許多美國大型跨國企業受到嚴重打擊與重創。此時,人們對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管理又轉向互聯網供應鏈風險管理。Sandy Radoff對美國151個大型供應鏈金融進行研究發現,地緣政治不穩定、人才短缺、原材料與資金供應滯后、恐怖主義、自然災害等問題是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主要來源,并且超過一半數量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認為突發事件所引起的風險最難應對與解決。Tang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所存在的風險劃分為突發風險與運營風險兩類,其中突發風險包括自然災害和蓄意事件,如地震、洪水、經濟危機、恐怖襲擊等;運營風險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內部所存在的潛在風險。在總結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所存在的風險之后,眾多學者開始將研究重點轉向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方向,并確立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與主要目標,即增強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系統內部主體運作的協同性,要從系統層面上降低供應鏈金融的脆弱性;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供應鏈持續運作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防止金融風險在供應鏈系統內部的傳染性,從整體上提升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運作效率與質量。在對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定性描述、實證分析、理論綜述等形式;在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產生過程,具體包括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風險識別、評估和持續管理方面。
(二)美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與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對比
鑒于中美兩國的市場條件和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時間長短的不同,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路徑與美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路徑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商業模式的主導機構、供應鏈金融參與主體以及供應鏈金融的服務內容,具體不同點如表1所示。
加強我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的策略
首先,加強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匹配體系建設,提高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內部資金運轉能力。一是要加強對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的授信前調查強度,筑好第一道風險防線。建議對核心企業的近三年經營業績、所在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交易狀況與歷史融資狀況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尤其是供應鏈中的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賒銷等指標是否合格;金融機構也可以對于不同類別互聯網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制定差別化授信政策,對于風險小的行業可以放寬授信條件,對于風險高的行業則要緊縮授信條件。二是要健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發展機制,全面實現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全業務覆蓋監管。加快建設并健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內部主體的準入制度,注重了解進入企業的財務狀況與市場生存能力,提升供應鏈整體服務質量。同時,允許違規企業或者經營不善企業退出供應鏈,以保障整個供應鏈產業的信用等級,維護其它企業利益。三是要建立全國性的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信息公開平臺,降低企業違規操作風險。可以由供應鏈行業自律機構統一各地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信息,將企業的動產抵押、權利質押等信息進行搜集與整理,避免重復質押問題,并通過搭建統一的信息公開平臺推動我國動產與權利融資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