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菲 榮先卓 嚴家東
摘 要:該文介紹了六安市裕安區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茶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并針對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加快全區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產業;發展情況;制約因素;對策建議;六安市裕安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9-0029-02
六安市裕安區位于大別山北麓、安徽省中西部,生態環境優美,山區、崗區、灣畈各占1/3,淠河、汲河貫穿而過,是中國名茶“六安瓜片”的主產區之一,產茶時間久遠,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年產瓜片系列茶上千噸,是全區農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和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規模位居全省前列 裕安區作為“全國重點產茶縣”,現有茶園總面積0.94萬hm2,開采茶園面積0.86萬hm2,其中2018年春茶產量達到4280t。產茶區覆蓋獨山鎮、石婆店鎮、西河口鄉、青山鄉和石板沖鄉5個鄉鎮,涉茶農戶有10萬余戶。獨特的地形地貌從上到下形成了以高山區、半高山區和低山區為特色的“三級”產茶區域,全區80%的茶園面積和90%的茶葉產量均來自這5個鄉鎮。
1.2 企業市場不斷發展 裕安區現有茶葉初級加工企業56家,其中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13家,已建成的標準化茶葉加工廠8個,通過QS質量認證的企業25家,已建成覆蓋城區及鄉鎮的大中型茶葉交易市場5個,全區從事“六安瓜片”初級生產、加工及銷售的人員達30余萬人,茶葉銷售網絡覆蓋華東、華南、華北、東北、西南的城市。
1.3 品牌效應日益顯著 “六安瓜片”證明商標持有者為六安市裕安區茶葉產業協會,全區現有“徽六”、“冷水沖”、“齊頭山”等多個名牌產品。其中,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認證的有6個,省級以上著名商標5個。“六安瓜片”于2013年喜登“中國十大最具魅力農產品”光榮榜,2014年榮膺“中國馳名商標”品牌,2017年在杭州首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上獲得“全國十大名茶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六安瓜片”再次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裕安區5個產茶鄉鎮均被列為“六安瓜片原料原產地保護范圍”。
1.4 茶旅融合蓬勃發展 近年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結合發展,已經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隨著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弘揚紅色精神、致力綠色發展、放飛金色夢想”的戰略部署,強調“堅持綠色發展總取向,全面推進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裕安區把握發展機遇,大力發展茶文化休閑旅游,構筑“茶文化+茶產業+茶休閑”為特點的經濟發展框架。連續舉辦4文化節宣傳,推動茶旅融合的發展。
2 茶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2.1 歷史底蘊深厚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廬州六安(茶)”之稱;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清朝茶學專家張英在飲茶專著《聰川齋語》中說:“六安(茶)為野士,皆可為歲寒之交”。馬德俊于2001年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周恩來的臨終茶思》上講述了一代偉人周恩來情系“六安瓜片”,不僅為品味香茗,更為重溫與葉挺將軍的一段重要情感記憶。建國后,“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軍委作為特貢茶。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促進了中美關系的發展,被傳為佳話。在1982年湖南長沙舉辦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六安瓜片”以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和香高味醇等品質優點,被評為全國名茶之一。
2.2 自然條件優越 裕安區茶園集中在南部響洪甸水庫和齊山周圍山區,海拔大多在300~800m,云霧繚繞,土壤結構良好,酸堿度適中,營養成分含量豐富,雨水充足,年降雨量900~1400mm,氣溫合適,年均氣溫15.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2225.6h,無霜期200d,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茶葉優良的內在品質。此外,因遠離城鎮不受工業“三廢”的污染,又有良好的天然植被保護,茶園極少遭受病蟲害,因此各項指標均能達到綠色食品要求。明代《茶疏》曾贊曰:“天下名山,必產名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自古以來,裕安區相繼出產六安龍芽、龍門秀針、六安瓜片、六安碧毫等名茶。
2.3 政策支持有力 裕安區委、區政府一直以來對茶產業十分重視。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爭取最終將“六安瓜片”列入省政府﹝2012﹞23號文件確定的重點支持的四大品牌之一,這也是江北地區唯一的1個知名茶葉品牌。2012年區政府為此出臺了《裕安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六安瓜片茶產業發展的意見》(裕政﹝2012﹞86號),明確了區政府每年預算安排不低于100萬元作為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助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和產品認證、品牌宣傳、營銷網點、設立茶葉科技推廣基金、新組建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及茶葉協會工作經費等。自2012年以來,國家及省每年從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中撥付資金扶持裕安區茶產業發展,用于標準化茶園建設、茶園配套設施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等,為本區茶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3 制約因素
3.1 良種繁育相對滯后 裕安區現有茶樹品種老化、重采輕管,導致茶葉產量低、質量不高、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其中20世紀50—60年代的茶園占總面積的49.45%,20世紀70年代茶園占全區茶園總面積的11.8%。近年來新辟無性系茶園面積雖有增加但整體的良種繁育水平仍較低。
3.2 標準執行難到位 裕安區現有一些中小企業對茶葉標準體系重視程度不夠,在茶葉的種植、采摘、生產加工、包裝等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導致生產出的茶葉質量難以保障,等級不清。
3.3 茶葉產業化程度低 裕安區現有茶葉加工企業數量雖多,但是多為中小企業或個體小戶,生產銷售的基本是初級產品,其生產設備簡陋且老化、衛生條件差、加工水平及管理落后,導致茶葉生產力低下,茶葉的質量衛生難以保證。另外,大型企業與國內先進茶葉生產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茶葉深加工和出口長期處于空白,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
4 對策建議
4.1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力度,重點用于“六安瓜片”純正品種——“獨山地方群體種”的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在裕安區選育、提純復壯、無性系扦插繁殖及推廣,以推進無性系茶園發展。二是大力發展和扶持龍頭企業,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逐步全面推開,推動整個產業標準化生產;進行設備更新升級,技術改造,創新開發茶產品。三是延長茶葉相關產品產業鏈,加大開發力度,提升茶葉的附加值,重點開發茶葉深加工產品,比如茶飲料、茶味堅果、茶味糖果、茶味糕點、茶保健品、茶日用品等,帶動夏秋茶生產。
4.2 加強管理指導 一是區農委負責抓好茶樹品種改良、茶農及茶葉生產人員技術培訓、茶葉品質監管等工作,加強指導服務工作。二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區農委執法大隊要負責茶葉市場的監管和質量標準的管理,加強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和侵權行為,維護廣大“六安瓜片”茶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充分保障消費者利益,為裕安區茶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4.3 加強宣傳引導 整合國家、省、市及區各類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多措并舉、多管齊下,促進裕安區茶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由區政府或茶產業協會牽頭,在網頁、電臺、微信等各種平臺采用廣告、小短片等多種方式宣傳推介“六安瓜片”,提升知名度;鼓勵和支持省、市級茶葉龍頭企業積極參加各種農產品及茶葉展銷會,以及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建立專賣店或直營店,進一步擴大企業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