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昀
摘 要:語文的審美教育,貫穿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是構成語文素質整體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肩負著審美教育的使命,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語言作品中“美”的理解和感受,進而提高自己審美情趣和語言欣賞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審美教育;語文教學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加強審美教育,以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來感染學生,從而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激發創造美的熱情。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揮學生的智力,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這就更為充分肯定了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也給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學生,尤其中學生,在他們身體迅速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學習本領的。這就像雛鷹的翅膀是在飛翔的活動中練硬的。“愛動”是每個學生的天性。在生活與學習中,學生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摸一摸、試一試。我們的教學理應順應學生的需求與發展規律。因此,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的學習。每天走進教室,就會覺得迎面撲來勃勃生氣,眼前是一個個生龍活虎般的學生,是一群蘊藏著智慧,洋溢著情感,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大人已很少具有的可塑性、強烈的求知欲,他們比大人更富有情感,更充滿活力與主動性。教學需要美。美是教育的磁石,這塊磁石就在我們老師備課筆記的旁邊閃爍著光亮,是拿起,不是放下,教學的效果就大不一樣。我們的教學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以單純“告訴”的方式,推進教學過程。“老師”與“學生”的分工是,“老師把知識告訴學生”,“學生則把老師講的知識聽好記住”。這樣的教學恰恰是丟棄了那塊寶貴的磁石——美。缺乏美感的教學,便成了沒有色彩、沒有生氣、沒有情趣的單純的符號活動。那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學生生來具有的審美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愉悅的情緒,產生主動地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沒有主動投入教學過程的“力”,教學的主動性又如何體現呢!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的是決定于教師對教學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現教材之美。教學手段實際上是一種媒介,通過它再現、強化、傳遞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要使教學手段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讓學生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從而在其間產生一種愉悅之感。因為美感總是通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具體感受的。沒有學生感知的興奮,就談不上美的感受。
二、以優秀的教學內容,點燃美的火花
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傳下來珍貴的精神財富。中學語文教材真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給學生展示了美的廣闊天地,能使學生盡為發掘美,盡情欣賞美。老師在教學中應起向導作用,引導學生去領略無限風光。
在這廣闊的天地里,印記著一位位優秀人物血的腳印。課文中有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義凜然、拍案而起的聞一多;為科學奮斗終生的竺可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雷鋒……通過老師的生動講解,使學生仿佛看到了他們為了人類的解放事業,為了祖國的富強,甘把熱血灑春秋的動人情景,從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發起強烈的道德感,從內心深處噴發出為人類,為祖國獻身的崇高情感。
在廣闊的天地里,也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賜予的秀麗畫卷和人類杰作。更能給人以美感的卻是巧奪天工的人間杰作,古樸典雅的故宮,壯麗華貴的凡爾賽宮,雄偉壯觀的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巧妙的構思,精湛的技藝,無不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與啟迪。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分析、討論,把學生引入絕妙的佳境之中,點燃起他們創造美的欲望。
三、善于體會文章的語言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課堂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核心環節,而語言的藝術魅力和語言美感除了通過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來表達,更重要是透過看似平淡的語言細節描寫能更恰如其分地表達真實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思想,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和體會教材中的語言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賞析能力。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使作品帶有一種神韻,給讀者呈現出一幅生動真實的畫面,透過字里行間,通過聯想和想象,仿佛身臨其境,可欣賞到散文所述的優美的情景。
四、讓學生領悟生活之美
生活是個萬花筒,五彩繽紛,異彩紛呈,除了一草一木中的自然之美,還有―言一行中的人格之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操之美,面對雪災、眾志成城的力量之美。從校園到家庭再到社會,美是無處不在。因此走進“我愛我家”為“母親獻上一曲歌”讓“世界充滿愛”,從這可以感悟關愛無限、無私奉獻的溫馨親情之美,純潔無瑕、團結友愛的友情之美;唱著“歲月之歌”,走過“成長的煩惱”“微笑著面對生活”。讓學生對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既能培養學生對社會、對家鄉、對他人的一份責任感。也讓學生學會怎樣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繼而接著“關微”的精神火把,點燃智慧,踏著“從飛”之路起程。
有了師生雙方的聯想和想像,語文教學過程中便會出現各種奇跡:那文字符號就可幻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那靜態的白楊樹就有了生命;那流淌的春水就有了情感;那古代的、外國的文學作品也就能讓師生的神思邀游于遠古世界,心馳神往于異國土地,瀏覽異地風光,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無形勝有形的真實意境。
參考文獻:
[1]李玉蘭.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絲路(下旬),2016(11):185.
[2]張和貴,張克香.現代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0(03):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