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蓓 王迪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探討互聯網技術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良好融合,通過信息技術與手段充分運用,建立立體化數字化教學資源,促使《電子技術》教學內容向深廣性和實效性轉變,能改變教學模式,重新進行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構建現代化的課程教學平臺,能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努力提高《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電子技術》課程特點 課程教學平臺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b)-0166-02
互聯網技術以其獨有的三大特點:實時性、科學性、共享性成為目前各行各業爭先恐后與其融合的特有平臺技術,在新世紀的今天,它為許多傳統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為實現歷代教育工作者的美好理想即:公平性教育、終身性教育以及為所有對教育有需求的人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
1 《電子技術》課程特點
《電子技術》課程是工科機電類最為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由于其自身的課程特點。
(1)理論與應用并存,該課程的理論范圍涉及之廣包括半導體材料、微電子學、電化學、電路分析、邏輯代數是任何課程無法與之比擬的;該課程的應用包括下到日常生活上到宇宙探索自20世紀到今天更是令其他專業基礎課程嘆為觀止的。
(2)微觀與宏觀并存,從其原理分析上它是微觀的,微觀到原子內部的運轉過程,從其應用上它是宏觀的,宏觀到可上天可下海。
(3)精神與物質并存,由于電子技術是用來對信息進行產生、傳遞、處理的技術,而信息本身即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使得電子技術既有實實在在的電路制作也有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推理的邏輯函數數學運算。
(4)準確性與工程估算并存,對于信息的傳遞和處理要求絕對的準確,不差分毫,不能失真;對于某些器件參數則要進行工程估算。正是由于上述特點,使得本門課程在成為工科機電類最為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的同時,也成為中外學生公認的一門苦澀難懂最難通過的一門課程。
而恰逢幾代師生為《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提高苦苦探求之時,互聯網技術為此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它使得電子技術課程的許多教學難點得以迎刃而解。
2 互聯網技術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2.1 通過互聯網技術,使教學情境豐富多彩,形象化,立體化
利用互聯網技術便捷地獲取電子材料微觀的結構圖,集成電路的原理圖以及管腳功能圖;例如,要想深入理解半導體的工作原理必須了解半導體的結構,而半導體的結構是由原子構成的,其中的電子、空穴是怎樣的一個排列組成,雜質半導體又是怎樣的一個內部結構,從而誕生了人類可控的基本元件,在沒有互聯網技術之前,我們教師要人工繪制多少教學圖才能與學生講解清楚,而今天,只要我們輕輕一鏈接,這些圖示并且帶有動畫的PPT都能生動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們很輕松地理解了什么是共價鍵結構,多余的多子是怎樣在我們人類的控制下工作的。再比如集成半導體芯片的內部結構和管腳功能,通過互聯網,我們也很容易地進行獲取,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2.2 通過互聯網技術,實時地再現電子技術的功能應用
例如恰逢G20杭州峰會舉行之時,我們課程進行到LED發光二極管的講解,我們將晚會現場鏈接到課堂,使學生親身感受到了電子技術的實際應用,使難澀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我們還與企業聯合,將生產現場也鏈接到教學中,實現與企業實時的溝通和交流,使溝通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達到常態化,隨時將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向學生加以展示,從而提高職業教學的實效性。
2.3 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了教學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真正實現了教育教學自由化
我們將錄制好的教學片通過“學習通”等教育平臺上傳到網上,首先對于在學學生來說,學生們除了在課堂上聽課以外,還可以隨時到網上訪問學習,遇到學習疑惑的地方,也可以隨時和同學、老師互動、討論、交流,將問題盡快解決;其次對于已畢業的學生和在職人員,當有任何需求時,都可以便捷地在網上進行獲取,滿足他們終身受教育的渴望,同時也使得我們所謂教育服務于行業、服務于社會真正落實到實處成為可能,而不是一句空話和紙上談兵。
2.4 通過互聯網技術,使教學資源多維飽滿,真正實現了教材的多維化和空間化
借助于互聯網技術,使得立體化、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得以順利實現,我們的教學資源再也不僅僅是紙質教材、黑板、模擬的PPT、只能進行驗證化的實驗,而是可以隨時點播的真實生產過程、先進的最前沿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制作精良的PPT教學軟件,高深的科學理論,通過具體應用的展示,如電氣自動化技術在高鐵、汽車領域的應用,使學生沉侵在一個真實的立體化教學環境中,一個個動畫圖片的展示,使教學內容“深”可以上下追溯,“廣”可以橫向比較,而其“時代”性則是互聯網教育最為突出的優越性。
有了這些資源,教師就可以逐漸轉變授課方式,可以不再是課堂的主講,不用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將課堂還給學生。同時更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知識的更新與拓展、擴大課堂容量貫徹“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2.5 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與國際上先進科技術實時接軌的理想
《電子技術》是一門即傳統又現代的科學技術,正是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才使得今天的信息化社會、人工智能的研究成為可能。有了互聯網,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地向學生介紹電子技術的最新發展、最新動態、最新應用。檢索查尋與電子技術有關的網址及資源歸納分類,包括中英文電子技術信息查尋,全球主要大學科研院所或學會提供的與電子技術有關的資料、最新信息數據庫和電子刊物,重要網址和路徑。同時也建立我們自己的網站,供信息查詢和交流使用。
2.6 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整化、系統化
教學過程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課堂教學,特別是《電子技術》課程,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檢驗則更為重要。首先我們將每一節課的內容上傳到學習平臺上,并將學習的重難點進行標注,讓學生在聽課之前就能夠帶著問題進課堂,其次課堂教學結束后,將需要復習的內容、作業以及檢驗題也一并上傳到網上,同時我們還制作了考試題庫,使學生們自己隨時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2.7 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課程考核的多樣性和實時性
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對教學網絡的點擊次數、測驗題的完成率、各種信息的瀏覽情況實現對學生多萬立體化的考核。
3 結語
在這樣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有了互聯網技術,使得所有的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革命,但是無論如何,其關鍵還是對本門行業的進一步研究和創新,《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研究也是一樣,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只是眾多教學改革的手段之一,比如信息本身的概念也已由單純的物理量改變成今天既有物理量更有人類的各種生活信息和社會信息;而電子電路這一硬件本身無論從材料、設計、體積、功能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努力探索,充分地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效率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崔成旺,曹偉.基于任務驅動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5):116-118.
[2] 陳振源.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9):83-85.
[3] 胡志忠,王成華.基于翻轉課堂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初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4):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