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銣 龔麗佳
【摘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高校辦學定位與辦學特色,借助多媒體手段,將網上網下工作相結合,以學生喜愛的教學、管理方式,努力形成教學育人、網絡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合力,形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聚共識的局面,實現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091-01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育人
互聯網時代,思政課程也必須與時俱進,開啟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課程教學團隊應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把中央及教育部加強和改進課程的意見精神擺在首位,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理清教材編寫規律,把深度挖掘教材和深入調查學生作為教學設計前提,引入互聯網E+教學模式,通過引導教學方法的改革、引導課程實踐教學、引導課程核心價值“三級深入引導”模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網絡教學為重要手段、實踐教學為重要途徑,具有“育魂”特色的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新模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引入專注于高校領域混合式教學的師生課堂互動平臺“課堂派”,課堂派基于云服務的資源管理,推出產品的移動端,思政課程授課班級可以借助該軟件建立在線課堂,做到全覆蓋,引導教學方法的改革,最終實現“共享教育、快捷教育、實時教育”的目標。
1.利用“課堂派”實現管理手段。“課堂派”推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管理系統,為老師提供便捷的班級管理、作業在線批改、成績匯總分析、課件分享、在線討論等服務,通過位置定位、數字考勤等云端技術控制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2.利用“課堂派”實現資源共享機制。把“課堂派”引入課堂教學,可以建立“部門協調、教研室推進”的辦法,實現集體備課機制。同一門課程的老師分別精心準備一章的教學內容,上傳到“課堂派”資源中,分享課程的教學課件、教案、案例、十九大精神融入課程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機制。
3.利用“課堂派”,實現集體統一備課制度。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當下社會時政熱點和受眾學生的興趣,老師們在一起群策群立研討思政課專題化教學內容,進行案例庫建設、時政新聞分享等文化浸潤,明確信息傳遞方向,老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交流互動,互相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學能力的提升。
4.利用“課堂派”,實現平等交流。師生可通過“互動”“話題”等欄目,教師拋出一些社會熱點話題讓學生線下積極參與討論、評論,促進大學生主動參與對話交流,實現了教師與學生雙方的隨時互動交流,使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更加廣泛和深入,使教育變得更加智能,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讓溝通變得無邊界,以此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5.利用“課堂派”,實現教學方法的改革。老師們通過軟件提供的話題討論、資料分享、作業批改、互動投票、不定時測試等功能為課堂服務,逐步導入伙伴中式教學、翻轉式教學、項目教學等互動式教學模式,延伸了課堂教學的時空概念,顛覆乏味的PPT授課,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影響力和針對性,與理論教學無縫融合,實現了老師對課堂的隨時掌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實現了“讓教育更簡單”的理念。
6.利用“課堂派”,實現及時傳遞新時代新思想新理論。十九大的召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第一時間將十九大文字材料、測試題推送到課堂派課程教學班級,建立起學生課前學習、課中研討、課后實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力求實現十九大精神融匯貫通進頭腦,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深入持久開展。
7.利用“課堂派”引導管理教育實踐,在學習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列出實踐活動選項,由全班每個同學選擇,以選擇最多的題目作為班級實踐主題,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成為有大局意識、追求品質修養的人,將教學實踐通過互聯網E+實現課內與課外結合。
二、互聯網背景下網絡媒體的服務育人
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其技術優勢、信息優勢,搭建完善的“互聯網+德育”平臺。高??梢砸劳形⑿牌脚_、“叮?!奔啊耙装唷避浖狭ν苿泳W絡思政教育創新的局面。高校管理涉及到學生處、輔導員、宿舍管理、后勤服務等多功能管理系統,全校輔導員、學生基本信息全部進入系統,各學院、各職能部門利用“叮?!惫芾?、服務大學生,實現了學生信息與事務的多級管理,將“他律”與“自律”結合起來凸現“自律”,培養青少年的道德責任感、誠信品質和道德認知能力。
網絡平臺已成為高校重要的育人平臺,在“易班”“叮?!鄙隙伎梢澡偳丁安煌跣母h走,努力奮進新時代”十九大知識搶答賽等系列活動,“易班”網絡思政工作在教師層面全面鋪開。高校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的巨大潛力,服務于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線上平臺與線下終端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育與外界之間,把校園文化、校園精神都鑲嵌在“易班”“叮?!睓谀?,真正構成信息、資源的開放與交流,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邱國婷.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思政教學[J].教育時空,2016(03).
[2]唐召云.基于互聯網云平臺空間的思政教學方法創新[J].職業教育,2016.
作者簡介:
杜銣(1965.05-),女,漢族,中共黨員,河北邯鄲人,副教授,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
龔麗佳(1979.6-),女,苗族,貴州貴陽人,副教授,從事商業倫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