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鳳
【摘要】“統編本”新教材于2017秋季正式在中小學啟用。新教材出現了不少新亮點,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其目的是“希望能‘治一治不讀書、讀書少的通病”。 “和大人一起讀”打通了課內外閱讀的通道,不僅是“治”學生讀書少,還能治“大人”讀書少。筆者從四個方面淺談“統編本”背景下,對“和大人一起讀”教學活動的嘗試。
【關鍵詞】統編本 小學語文 新課標 和大人一起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66-02
2017年秋季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進入了“一統江山”的新時代,即統一使用“統編本”教材。新教材帶來新變化,特別是語文最大部頭——閱讀這一版塊變化巨大。
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統編本”新教材“希望能‘治一治不讀書、讀書少的通病”。[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2]因此,“統編本”特別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等欄目。溫儒敏教授說:“和大人一起讀”是“用親子閱讀的方法來激發他們學習語文和讀書的興趣。”[1]“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要牽好這個“牛鼻子”就要用好“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欄目。用這一欄目從小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和閱讀習慣,這也打通了語文課內外閱讀的“任督二脈”。
一、“大人”要以身作則
“和大人一起讀”中的“大人”身份有多種,父母、長輩、老師、親戚等。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方面,父母以身作則,做讀書的榜樣,與孩子一起讀。父母愛閱讀,自然影響孩子也愛閱讀。親子閱讀是“和大人一起讀”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學校老師要引導家長參與到“和大人一起讀”中來。
溫儒敏教授說:“請父母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閱讀。”這一呼喚,也是新教材開辟“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新欄目的重要原因。
當然,“大人”中還有老師。老師和學生一起讀,可以適時開設“老師和學生共讀一本書”這類活動課,老師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然后用這些閱讀方法一起讀,讀完一起交流。在活動中“大人”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做讀書的榜樣。
二、“和大人一起讀”要讀什么
“讀什么”是“和大人一起讀”的第一環節,“大人”要把關好這一環節,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喜歡閱讀,最終形成天天閱讀書籍的好習慣。
讀的內容不要局限于書本上的《小兔子乖乖》、《剪窗花》、《小鳥念書》、《誰會飛》、《猴子撈月亮》等,還可以是學生自己喜歡的書籍,家長、老師推薦的書籍。“大人”可以推薦從小把閱讀范圍定得廣一些、雜一些,不僅僅是童話體裁,還可以隨著閱讀的推進適時增加其它的內容。如筆者推薦閱讀《語文素養讀本》,這一套閱讀書籍選文充分體現經典性、可讀性和語文性。通過與教材配合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拓展課外閱讀,進而培養閱讀興趣,養成天天閱讀的好習慣。
“讀什么”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較低年級應該圖文結合,圖像的直觀性、生動性給孩子的沖擊是最直接的。圖之外,文字也必不可少。文字的量可以根據孩子閱讀量的增加,進行適當地調整。老師可以提供給家長的“一起讀”參考的書目,家長根據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孩子、能培養閱讀興趣的書目。如低、高年級讀《西游記》所選擇的書目不能相同。
三、“和大人一起讀”要怎么讀
(一)從閱讀的方式上來說,有些家長喜歡用平板或手機閱讀,以數字閱讀的方式“一起讀”。數字閱讀是新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有其優越性。但就語文閱讀的角度來說,提倡學生閱讀紙質書籍。傳統紙質書籍有數字閱讀無可替代的優點。筆者引導家長以閱讀紙質書籍為主,也可以有數字閱讀的方式。
(二)從閱讀環境來說,閱讀不需要固定一個地點。家長可以營造比較適合的閱讀環境,可以在書房,在書店,在圖書館等等。在孩子覺得讀起來更有興趣的環境,“一起讀”的效果會更好。試想有些家長在家打麻將、看電視等,這些直接影響孩子的閱讀。家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學校班級也要為學生營造讀書的氛圍。從班級來說,筆者除了布置常規的圖書角外,還建立一個流動小圖書館。流動圖書館的書籍由老師、學生提供,圖書實行小組長流動管理。小組長記錄學生借還情況。圖書也是流動的,實行每周一更新。筆者還充分運用學校的閱覽室,不時帶學生到閱覽室一起閱讀。這些外部的閱讀環境也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因素。
(三)從閱讀方法上來說,“和大人一起讀”可以采用以下幾種。
1.朗讀與默讀相結合。大人與孩子一起朗讀,大人可以先示范朗讀,引導孩子正確朗讀出來。如一起讀《猴子撈月亮》,家長要先讓學生默讀,并用筆圈出不會讀的字詞。接著家長示范朗讀,對孩子不會讀的字詞加以強調。然后孩子可以跟著家長的節奏讀。最后交流一下閱讀感受。筆者還要求家長選擇“一起讀”最精彩的部分拍攝成小視頻,并分享到班級家長微信群。這樣家長可以在微信群交流“一起讀”的經驗,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對話式讀。如一起讀《誰會飛》,家長讀“誰會飛”、“鳥兒怎么飛”等,孩子讀“鳥會飛”、“扇扇翅膀去又回”。對話式閱讀可以讓孩子更深入理解閱讀文本,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繼續往下聯想,如“誰會爬?”,讓孩子聯想到會爬的動物如蟲子,接著想像“怎么爬”,并對話說出來。孩子說錯也不要緊,家長鼓勵并引導最重要。還可以邊演、唱邊讀或邊游戲邊讀。如第一篇《小兔子乖乖》,本來就是一首兒歌,很多孩子早在幼兒時就會唱了。所以,可以先唱,再看字有節奏地讀出來。這就是由歌到閱讀的過程。再如《拔蘿卜》,第一遍可以邊唱邊讀,第二遍則可以邊演邊讀,這樣循環往復,形式上多樣化,學生閱讀自然不枯燥。
3.“連滾帶爬”地讀。溫儒敏教授在《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這一文章中指出,小學生可以“連滾帶爬”地讀,就是要跳過去,要猜讀,跳讀,要瀏覽,當然有一部分要精讀。[3]“和大人一起讀”活動中,家長可以讓孩子跳過不喜歡的、難懂的內容,也可以家長引導一起閱讀。
四、高年級引入“和大人一起讀”讀書活動
“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只有低年級才有,筆者覺得高年級也可以開展這樣的活動。高年級的要求與低年級自然不同。筆者以北師大版高年級教材為例,說一說小學高年級語文如何在現在教材整合“和大人一起讀”讀書活動。
(一)巧用“語文天地”,組織“和大人一起讀”活動。北師大版高年級每一單元都有配套的“語文天地”。 “語文天地”里有一個“拓展閱讀”的欄目。這就是“和大人一起讀”的陣地。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天地”中的“拓展閱讀”——《樓蘭之死》,筆者要求家長與學生共讀這一文章,讀完共同交流讀后的體會。家長引導學生去探究“樓蘭之死”的原因,結合近期央視熱門的節目《國家寶藏》,先共同看樓蘭古國的紀錄片如《絲路故事——樓蘭消失之謎》、《X檔案:穿越死亡之海 樓蘭古城》、《新絲綢之路——生與死的樓蘭》等,再一起查閱樓蘭古城的資料。這樣共讀一篇文章的收獲,何止是文章本身。
(二)“和大人一起讀”活動與語文綜合性活動整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2]筆者把“和大人一起讀”活動融入到綜合性學習活動之中。比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的“制作畢業紀念冊”綜合性學習活動。筆者先指導學生制作紀念冊的過程,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把紀念冊分為“成長足跡”、“精彩瞬間”、“我的佳作”、“友人寄語”等部分。接著邀請家長參與到活動中,學生與家長一塊選擇六年來自己的習作、手工等佳作,與同學分享“和大人一起讀”的“精彩瞬間”——圖片、家長寄語等。要求學生把與家長共讀一本書的感受,用“文字+圖片”的形式記入到紀念冊這中。
總之,小學語文要嘗試實踐“和大人一起讀”,指導“大人”以身作則,明確“一起讀”要讀什么、怎么讀。小學語文要用這一新亮點,讓學生想閱讀、會閱讀,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小學語文,2017(z2)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7
[3]溫儒敏.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書[J].教育科學論壇, 2016(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