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摘要】作業設計和批改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促進師生雙邊有效活動的最佳途徑之一。為有效改變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與做法,促進作業批閱與反饋的實效性,借助極算平臺的題庫,精心設計難易適中的習題,改良批閱方式,使作業批閱更有人情味與激勵性、科學化、明確化,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 作業設計 作業批改 極算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54-01
本研究嘗試結合極算網絡平臺開展數學發展性作業活動,改變傳統單一的作業設計及其評價形式,著眼于學生全面、持續的發展,為初中數學作業的設置和實施提供一個網絡支持的新模式。
一、作業的設計
(一)題庫的質量
極算軟件內置的題庫質量較高,以市面上近200萬道題通過算法聚類成10萬道題,覆蓋各考法,各難度的題目,其中全國各地的中考題和模擬題較多,同時每道題打上九個維度的標簽,包括難度系數、區分度、知識點、同步章節、數學思想等9個維度標簽。
(二)題型和難度的選擇
作業的設計是為了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在題型上有選擇、填空和解答題。在作業的布置方面除了軟件自帶的課堂檢測、課后基礎和課后提高卷外,老師可以在題庫中自主組卷,每道題分易、中等、偏難和困難四部分,老師可以根據班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并可以收藏,等到需要時再布置。
二、作業的批改及優點
批改作業是教師了解學情最重要的途徑。學生能在作業中體現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通過批改作業得到對自己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控。
(一)自動批改,量化學情,分層布置,提優補差
極算軟件作業的批改方式為選擇填空自動批改,解答題為拍圖上傳,老師打分。自動批改生成數據報表,量化班級學情,一鍵查看班級每次測評的總體成績和答題情況,為老師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學生作業中對在哪里、錯在哪里、解法如何等等都會清晰地展現出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會一目了然,實現學生的信息向教師反饋。同時提交作業的同學一目了然,也在很大程度上監督完成作業的情況。因為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就要定出學習計劃,安排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做作業是學生應盡的義務,借此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二)班級錯題本和個人錯題本自動生成
教師對作業的及時批改對學生來說起著強化正確、修正錯誤、改善思維等作用。學生可以從教師的批改中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及時改正有關錯誤信息,同化和順應正確信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查漏補缺,提高學業成績。作業批改也是學生對自己的課堂學習結果進行整理、反思、系統、消化的過程。而線上作業的及時批改,既能使老師及時得到學生學習狀況的信息,以便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又能使學生及時對新知進行鞏固和強化。
(三)精確診斷,快速測評學生學習能力
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反饋控制系統,做作業是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并把結果輸出,然后經老師的評價或自我評價,又反過來對信息的再輸入和再輸出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控制的作用,以達到預定的學習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評后,通過精確診斷,學生可以清晰的了解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通過及時反饋,提高學生自主做題積極性,提高成績。
三、移動終端下作業布置的設計與批改的局限性和展望
1.研究對象的限制。此作業的布置主要結合七、八年級數學學科開展,選取的實驗對象也局限于實驗班的學生。因此,研究結果對其他年級學段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的適用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充實。
2.研究時間的局限。作業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一種日常學習活動。本實驗大約持續了兩個學期,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觀的改變還比較有限,如果要將它們內化為學生日常學習行為,還需要教師長期的教學實踐和培養。
3.研究評價的局限。本研究的實驗效果主要采用對學生的訪談、問卷調查和對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實驗對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但在評價的科學性、全面性上還存在缺陷,需要長時間的嘗試來論證。
本文呈現出筆者關于“互聯網環境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和嘗試”的一些思考和實踐,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個基礎,后續還有不少可以研究的課題。諸如,在初中各個年級段開展數學發展性作業活動課程的后續開發等等。
參考文獻:
[1]《名師作業設計經驗·數學卷》肖川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數學教育研究導引》,張奠宙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3]《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嚴育洪編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