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他們一直都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沒能有充分的重視,盡管近幾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沒有能夠有效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這篇文章中,將主要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存在的相關問題,并為今后的發展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187-02
1.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1新環境適應障礙
調查結果顯示,每年高職院校入學新生中大約有20%出現了心理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能及時有效的應對新的環境,從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適應障礙。
1.2學習壓力加大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自律性和學習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像本科生那樣有強烈的學習自主性,而如今的大學和高職院校的學習都需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科學的學習習慣,然而高職學生鑒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往往形成學習自卑心理,產生強烈的學習壓力。
1.3人際交往困惑
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一半的學生對于其他人都有敵對心理,由于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所以自我意識強烈,往往不夠能夠養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對于他們來說,一直保持著矛盾的心理,他們既想和別人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與別人和諧相處,另一方面,又對于主動與別人溝通交流不自信,所以時間一長便產生了不良的孤僻情緒。
2.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2.1教育工作機制不健全
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沒有足夠的重視起來,因此也沒有在學校的部門里建立相關機制體制,所以盡管近幾年來學校在教育部門的監督管理下,逐漸把學生的心理健康納入重要的教學課程,也沒能真正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善。而且很多學校僅僅只是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一種形式,沒有真正重視和納入教學體系中,所以學校工作體制不健全是目前影響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阻礙。
2.2教育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說說而已,要想真正使心理健康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學校根據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按年齡段等因素將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并沒有有效做到這一點。另外,學校在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味的運用傳統授課模式,老師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難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興趣,課堂參與度不高,導致教學質量低下。
2.3心理教育途徑相對單一
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課堂授課、講座以及心理咨詢等形式,盡管專家講座具有一定的科學和權威性,但是內容過于普遍化,沒能有效的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效果也并非很明顯。而心理咨詢往往都是老師等著學生主動反映情況,并不是采取主動了解情況的方式,而且學生通常都比較注重自己的隱私,心理問題和壓力一般不愿讓別人知道,所以這也極大的阻礙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
2.4教育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相關組織作出過相關規定,表示在3000個學生中起碼應該配備一名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沒能達到這一標準,在高職院校,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往往是心理老師和輔導員,他們除了沒有經歷專業的培訓,在教學上也沒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是停于表面。
3.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實施
對于整個高職院校的發展來說,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一旦學生發生心理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學校的管理,還極易產生校園危機,所以,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和學校全面的發展。
3.1明確心理危機干預組織保障
學校在進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充分的將學校、院系、班級和學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心理危機干預組織,從而保障各項心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對于學校而言,應該從整體出發,構建相關的責任體系,明確相關負責人,制定出總的管理體系和目標;對于院系來說,要能夠將各項目標有效的傳達下去,并且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并采取相關的考核體系,增強落實力度;對于班級來說,老師和輔導員要及時了解學生的相關情況,并根據他們的心理狀況變化作出相關的措施,并且上報給學校和院級相關部門;對于學生來說,班干部要充分發揮作用,觀察班級每個學生的情況,對于表現異常的學生,要及時與老師和輔導員溝通,加強對他們心理和情緒的疏通。
3.2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為了避免心理危機給學生帶來的危害,應該通過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的建立,來對學生的心理危機的產生有一個提前的預防。這樣就方便針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危機進行研究,提出解決措施。就可以使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處理。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并不僅僅只是對學生出現的危機進行預警而已,它包括事前心理問題預警發現報告制度,事中則是和學生心理危機的溝通和信息反饋制度,事后還要注意學生反饋和歸檔。只有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才可以給予有心理危機的學生以最好的幫助。在預警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時刻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對學生進行有規律的心理測評,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和學生進行面對面談心,這樣就可以最真實的了解學生的問題。由于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時間不盡相同,所以在預警的工作中還需要建立反饋周,月匯報制度,心理危機案例反饋制度。而每個學生的心理危機也各不相同,工作人員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危機進行分類記錄,確定預警等級并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
3.3加強干預后期跟蹤管理
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得到工作人員的解決以后,學校也不能直接認定為學生得到了康復,后期還要對康復的學生進行跟蹤研究,對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的表現進行研究探討。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同學不能對康復的學生有任何偏見,不然學生的心理危機有可能反復。在平時的生活中,老師和同學應該更關心康復學生的生活,讓康復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就在身邊。班干部更應該以身作則,做同學們的表率。任課老師也要時刻關注康復學生的學習并給予必要的幫助。輔導員作為監督學生生活的老師,也有很大的責任對學生進行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當康復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反饋到心理危機工作人員那里的時候,工作人員應該進行討論確定康復學生目前的健康狀態,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得到百分之百的康復。
4.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學生作為以后要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自己貢獻的一個群體,他們的身心健康是學校需要時刻關注的。學校不僅僅要培養高技術人才,更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不容忽視,都必須嚴格重視起來。只有當同學們都擁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理,學生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當全校都是一種健康積極,和諧文明的學習氛圍以后,學校的教育才會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王浩,俞國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2):10-14.
[2]章建明.文化心理學視角下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3(26):63-66.
作者簡介:
沈奕瑄(1975.04-),女,漢族,廈門技師學院高級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