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理念的出現,不僅深刻改變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對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全新的變革。《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知識,與此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實操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通過系統學習之后能更好更快的適應崗位需要。文章以“互聯網+”、創新2.0為時代背景,就傳統《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后續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機械制造 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5-0233-02
一、《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建設現狀
《機械制造技術》是高職高專機械類專業教育發展建設過程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其他工科類專業中也開設了該門專業課程,如機電一體化、 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制造與裝配、農業機械制造與裝配等專業。從“十五”規劃到現在所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都是偏重理論,而輕實踐動手,很難做到兩方面同時兼顧。當然這和工科類課程教學實訓投資大,耗費費用高,一般院校難以承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實踐實訓的發展,導致了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狀。
(一)教學模式陳舊
傳統教學模式下《汽車制造技術》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還是偏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比較陳舊。采用諸如:填鴨式、應試式、陳舊式等方法,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習興趣和學習樂趣很難建立起來。
(二)實訓形式單一
現階段設置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驗證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能夠以驗證和實驗的方法來強化實踐的具體效果,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操作機械的能力,因此對于學生綜合水平的強化和增強知識運用水平有著顯著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固定
課程標準的固定并不利于機械課程工作的開展,在這一過程中考慮到機械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會受到課時、課程標準等方面內容的限制,這使得課時數量不足并且教學大綱限制嚴格,最終嚴重降低了教學整體的靈活性。此外,課程標準的固定也不利于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延伸,這也不利于教學創新性的培養。
(四)理論與實踐銜接欠緊湊
理論與實踐銜接欠緊湊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我國之前許多學校的機械課程教學模式存在有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這使得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傳授理論知識而輕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終影響到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五)教材內容欠新穎
教材內容欠新穎意味著陳舊的教學內容。通常來說機械專業課程教學所用教材涉及到知識更新較快,而陳舊的教材無法與日新月異的教學內容相對接,在事實上難以滿足當今機械制造行業的實際需求。其次,教材內容欠缺新穎還意味著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對最新知識的掌握不足而導致不知所措。
二、“互聯網+”新挑戰、新機遇下,《機械制造技術》課程建設對策
(一)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整合課程教學資源
1.理論與實踐巧妙結合
《機械制造技術》是機械專業的重要課程,傳統課堂教學中,將理論和實踐分開,獨立設置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這樣不利于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也制約學生實踐技能和知識應用水平的提升。而在“互聯網+”時代,任課老師利用“互聯”思維,整合教學資源,制作“微案例”,將實踐學習引入課堂,注重課堂討論和啟發式教學,并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努力掌握機械制造的技巧,提高理論水平和知識應用技能。
2.注重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政府主導,學院推進,系部配合,三位一體,共同發力,推動《機械制造技術》課程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例如,教學中可以引入軸類零件制造、齒輪制造工藝的相關案例,利用互聯網和視頻資源,將軸類零件和齒輪制造的流程、操作要點、需要注意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并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有利于指導學生更好開展各項操作,提高實踐技能和機械制造水平。任課老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調動學生主動性,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時間,讓學生提高機械制造的實踐技能。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調動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增進與學生的聯系,在把握學生學習需求的前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創新技能和工作水平,讓他們通過學習增強實踐技能,更好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
(二)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采用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匯報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例如,機床夾具學習時,對機床機具的分類(按專門化分類、按使用分類、按夾緊分類),讓學生在課前制作幻燈片和微視頻,并在課堂匯報。讓學生把握機床夾具的分類方法和特點,還能鍛煉微視頻、幻燈片制作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創建新的教與學環境
創建新的教與學環境需要從減少時間與空間對教學內容的限制入手。因此高職教師可以通過使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更加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能夠使用遠程音視頻實時傳輸以及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等,從而能夠顯著提升遠程教學的實際效果,為課堂理論知識與學生技術實踐創造結合點,才能夠在根本上消除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點。此外,更多直播和遠程教學,對于讓學生在閑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起到了顯著的幫助效果。
3.重組教學資源,采用案例模擬法
重組教學資源的關鍵是采用案例模擬法。教師在采用案例模擬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將課堂、實訓室、工作崗位等不同的內容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確保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其次,教師在采用案例模擬法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各個教學環節中使用的資源都進行適當的重組,才能夠讓其更好的服務于各種技能教學的教學需求。此外,教師在采用案例模擬法的過程中還應當做好軟硬件設備資源、教學人力資源的校際共享,才能夠為教學資源更加高效的重組奠定堅實基礎。
通過具體案例的引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1]。例如,引入機械加工制作的安全案例、經濟糾紛案例、工程產品質量案例等,讓學生分析成因,并提出有效地預防措施。進而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經濟意識、質量控制意識,為學生今后從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礎。
(三)把握“互聯網+”機遇,完善課程教學資源
1.始終堅持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
始終堅持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是強化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高職教師在堅持教學資源建設基本原則的過程中,應當對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技術等內容進行徹底的思考,然后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提升自身教學的實用性和技術性。其次,高職教師在堅持教學資源建設基本原則的過程中還應當強化教學的有序化和整體性。具體來說,《機械制造技術》的教學資源改革應當從文本、課件、圖片以及動畫等方面著手,并在這一過程中注重網頁設計的個性化發展,從而能夠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性和統一性。此外,高職教師在堅持教學資源建設基本原則的過程中還應當秉持著實用性和先進性原則。具體來說,高職教學在教學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應當通過合理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才能夠在此基礎上確保信息資源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并切實滿足課件資源、題庫系統以及各科教學數據標準化的實際需求,為高職教學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2]。
2.教材資源建設
教材資源建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職教師在教材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并確保課程建設能夠以學生今后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其次,高職教師在教材資源建設的過程中還應當注重以產品的結構制造為標準,設計手錘制作、加工可調制作以及加工平口鉗等教學項目,才能夠做到由淺入深來讓學生逐步掌握到機械專業的知識掌握能力。
三、結語
“互聯網+”給課程教學帶來了變革,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還有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推動課堂教學活動有效開展下去。在這樣的背景下,《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中,應該重視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利用,充分發揮其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也有利于學生選擇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促進課堂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促進《機械制造技術》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燕.基于“互聯網+”理念的《機械制造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16(19)
[2]茍明太.淺析互聯網+時代的高職技能教育創新[J].浙江:職業教育,2015(03):139
作者簡介:
張清郁(1981-),男,漢族,河南省商城縣人,本科學歷,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