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要】當今中國,正在建設和諧社會,營造和諧校園。我們的校園應該充滿民主友愛、愉悅和諧的氛圍,我們的師生關系更應該是融洽的,和諧的。
【關鍵詞】師生關系 和諧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168-01
那么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呢?我個人認為,辦好一所社會滿意、家長放心、學生全面成長的和諧校園,每一位教師應積極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關愛、期待學生
第一,用尊重創設和諧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人格。就是不挖苦諷刺學生,不謾罵鄙夷學生,多熱情,少冷漠,多換位思考,少嚴加指責。放大優點,尋找閃光點。作文中一句優美的話,生活中一點好的表現,也許相對于學生的過失、缺點顯得微不足道,然而,每一次真誠的表揚,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
尊重學生個人感情。尊重個人隱私。尊重學生興趣特長。尊重個體差異。直面差異的教育才有價值。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消除每個學生的差異,而是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差異性獨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顯示出來。教育必須放眼孩子一生的發展。每個孩子發展的起點不同、發展的優勢不同,教師應該順應孩子的個性,充分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與特長,讓每個孩子都成才。每一位同學都是一粒藏在貝殼里的透亮的珍珠,每一位教師都應爭做打開貝殼讓珍珠發光的人。
尊重學生,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以欣賞的目光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以喜悅的心情迎接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愛心呵護,耐心教育,精心培育,師生關系學會和諧。
第二,用關愛創設和諧師生關系
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只有在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基礎上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的教育才是公平的。公平正義的理念體現在:(1)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2)相信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某個特定的學習目標;(3)每個學生的性格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學生的性格中都有閃光點,要賞識每個學生。
教師應該全心全意地接受每個學生,要全面的看待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多看到孩子的長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且積極創造條件使閃光點充分燃燒。不能習慣于把愛和贊美全給優等生,對真正需要更多關注的后進生,學困生卻漠然處之。每個學生都一定有他們的長處和亮點。不能忽略角落處的花朵。而應積極地面對后進生,要特別關注他們,熱心幫助他們。讓師愛的陽光照耀每一個學生。師愛是無私與公平的化身,師愛擔負著理智與責任,師愛飽含著激勵與期待。
第三,用期待信任創設和諧師生關系
賞識,是對他人的一種理解與激勵。羅森塔爾效應和皮革馬利翁實驗都說明,期待與賞識可以創造奇跡。每一位教師都要有“花苞”心態,堅信學生中的表現不突出者(后進生)遲早會像花苞一樣鮮艷開放。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的成長是一件緩慢美麗的事情,教師為什么不能靜靜地等待“花”開呢?蹲下身——傾聽花開的聲音,等待每一朵花慢慢綻放。
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以“長者”“權威者”“傳道者”身份出現,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現,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幫助者和引路者。師生間民主平等是和諧師生關系的主要特征,相互包容是和諧師生關系存在的前提,協商對話是和諧師生關系主要的交往方式。新型的師生關系也表現為師生之間的互幫互學,共同發展,和諧共處,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二、優教與優學構建和諧課堂
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揣摩學生的認知過程,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諒學生的學習困難,使師生處于一種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滿人性關懷和具有較高心理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的氛圍中。
和諧課堂要有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學生都喜歡活躍的課堂,幽默生動的課堂。教師要利用學科特點和優勢,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發揮和挖掘學生的特長,采用獎優罰劣的措施,樹立正氣,激勵先進,抑制消極因素。如:可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情境;音樂、視頻渲染情境,激活思維。還可表演體會情境,走進生活中,讓生活展現情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能喚起學生欲望,激發學習興趣。
和諧課堂需要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和諧。教學過程既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教會教師“學會教學”的過程。有效教學既有賴于“有效教師”,又有賴于“有效學生”。因此,有效教學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所獲,學有發展,而且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與學互相促進的教學思路,達到優教與優學的兩者和諧。
和諧課堂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更要深鉆心理學。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趣味帶進課堂,把尊重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課堂就會充滿智慧的啟迪,教育就會充滿和諧融洽氣氛。每個學生就可以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健康成長,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陳靜.構建師生間和諧關系的幾點思考[J].天津教育.2010(01)
[2]李玉環.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構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