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洪
【摘要】中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這個時期正是對學生審美能力進行培養的重要時期。因此,美術教師要不斷致力于美術欣賞教學方法的完善和革新上,并綜合運用分析、描述、類比、拓展等多樣化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究和學習美術作品,同時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滲透審美情趣。
【關鍵詞】中學美術 “欣賞·評述” 課程教學 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189-02
新課標對美術課程進行了更加優化的劃分,在中學美術的整體教學過程中,“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始終貫穿于另外的學習領域之中。每一學習領域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欣賞·評述”注重對知識的內化,促使學生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而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需要其仔細觀察美術作品、自然美以及其他美術現象,并進行認真全面的分析。教師需促使其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或者形象化的動作對自己形成的認識和感受進行表達,提高其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
一、當前中學美術欣賞教學的背景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當前的教學中仍然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1]。從教學發展的大方向上看,世界范圍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很早就開始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審美能力的培養。我國對于欣賞教學的研究在過去始終處于非常滯后的狀態,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學生的審美能力非常低下。美術課程新課改實施以來,廣大美術教師做了很多的實踐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對“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的理解和認識愈發深入和全面,轉變了以往單一的被動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評價和分析美術作品的活動中[2]。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學生受教師主講的限制,以及教材和課堂的局限,依然欠缺對美術作品深度的思考和感知,想象空間依然十分狹窄,同時其體驗的權利也在無形中被嚴重剝奪。因此,美術教師需開發和利用更為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們正確的審美觀念才會在逐漸培養和熏陶中養成,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才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二、中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策略
(一)已趣入學,營造愉悅環境
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具備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對以往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方式以及學生接受知識的方式進行大膽的改變和創新,使美術教學更富有創意性,更加的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充分的調動起來。
1.以趣味活躍課堂,增加專注力度
趣味性教學可靈活運用故事、語言以及各種活動來實現。趣味性故事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融入畫家的特殊愛好、畫家的創作過程以及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等,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借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語言富于趣味性指的是教師在對藝術品或者美術作品進行描述時,可適當融入比較風趣、幽默的語言,改變學生的聽課狀態,使其注意力回歸到對教師講授知識的理解上。趣味性活動指的是利用形式各異的有趣活動,將純理論性的沉悶教學氛圍打破,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學習中玩、玩中學習。比如在對“藝術品拍賣和藝術博覽會”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為了使學生在欣賞藝術品時能夠從書畫的拍賣角度出發,教師可模擬一個現場拍賣會來輔助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讓學生分飾拍賣師、競買人、公證員以及展示員等不同人物,使學生們在競拍活動中對拍賣的形式和過程有一個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能夠更深層的感知藝術品價值之所在。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興趣也會被充分的激發出來。
2.以“對話”促進教學,創造溝通紐帶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包含的不只是簡單的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其中評述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大多數的情況下,有的教師將“欣賞·評述”教學簡單的當成對美術作品的介紹,學生的獨特感受被忽略了,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欣賞·評述”教學的初衷。評述的基礎是作品、學生以及教師的共同參與,缺一不可,由于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認知和生活閱歷,因此看待美術作品的眼光和理解也會存在著千差萬別。在作品、學生以及教師之間進行三方對話,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會被充分的激發出來,情感也會在相互影響下被啟迪和升華,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角度就會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深化其對美術作品的多種含義和價值的理解。
3.以文化豐富內涵,提高鑒賞能力
美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直接表現形式,它不僅是一種符號語言,更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類型。美術“欣賞·評述”教學不應該單單進行技法、理論等基礎知識的教學,促使學生加深對文化內涵的體驗也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這樣能夠促使學生的文化修養以及審美情趣的有效提升。比如《恢弘燦爛的唐代美術》一課進行教學時,可通過視頻將唐朝的不同藝術如繪畫、雕塑、工藝等展示給學生們,營造出我國唐朝在政治上強大統一,經濟上繁榮昌盛,文化上兼容并包,外交上開放的盛世繁華氣氛。在引導學生對繪畫領域中的《步輦圖》進行欣賞時,學生會自然結合時代背景進行欣賞,教師引導觀察的重點是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人物形象的描寫特點等,最后學生可推斷出此畫所表達的內涵是:《步輦圖》所描繪的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的聯姻景象,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突出體現,同時也是一流強國的重要反映[4]。
(二)以評促教,形成有效教學
傳統的評價主要以總結性學習終端評價為主,評價內容、評價標準統一,注重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帶有“定性”性質。而現代教學評價方式是一種多元評價,不僅有結果性評價,也有過程性的發展性的評價,更關注以人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學生在不斷的相互學習和交流中,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會進一步加深,同時其探索能力、高級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都會隨之獲得提升。
1.以語言評述畫面,提升美術批判能力
比如,《走進美術》一課中涉及到《父親》油畫欣賞時,根據畫作的相關創作背景,學生可以分組進行交流和討論,來完善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和理解,然后鼓勵學生自由發表評論。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有一部分學生會以人物的情感、境遇、身份等為出發點,展開描述式的評價,抒發自己的“文學情結”;而有的學生會以畫面的構成形式、尺寸以及細節處理手法等為出發點進行評判,來闡述自己對作品產生的“圖像印象”。教師進行小結,促使學生在賞析作品、思考問題的同時有意識的將藝術創造的過程融入其中。
2.以肢體演繹畫面,解讀藝術表現形式
又如,在欣賞雕塑《沉思者》的時候,學生帶著疑問“不是簡單的思,而是沉思,他的沉思是通過哪些細節突出反映的?”,通過仔細觀察和相互討論后得出了以下見解:緊握的拳頭、拳頭用力的頂著嘴唇、深沉的目光、右手托著下頜……。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雕塑的動作進行模仿,在模仿的同時對作品內涵進行更加深入的體悟。
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個性形成以及心理健康都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在當前階段對于學生評價的根本出發點是促進其身心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發展,因此要保證評價的靈活性和彈性[5]。
三、結束語
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不光是在欣賞課上有所涉及,它同時與其他學習領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5]。有效的美術欣賞教學不僅可促使學生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時對于其全面身心素質的養成也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學生精神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就是美術欣賞教學。因此為培養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藝術素養的學生,美術教師要充分發揮與時俱進的精神,對美術欣賞教學不斷進行完善,在實踐中進行創新,促使美術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嚴建慶.在欣賞中修煉 在評述中升華——例談初中美術“欣賞·評述”領域之課堂實施[J]. 新課程(中學), 2016(2).
[2]段鵬.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理解與分析[J]. 中國中小學美術, 2017(7):46-49.
[3]李晶.“演”出來的美術欣賞課——初中美術“欣賞·評述”領域體驗式教學的嘗試[J]. 中國美術教育, 2017(6).
[4]車朝暉.由《展現瞬間之美》的備課產生的思考——小學“欣賞·評述”領域教學方法探究[J]. 中國中小學美術, 2017(3):38-40.
[5]張舸.美術教學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實踐與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7(28):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