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榮
摘 要: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他闡述了很多關于教育的知名言論,其中關于語文寫作方面的精彩論述對當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進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運用葉圣陶的生活教育思想是體現(xiàn)學生個性化,讓學生想象力得以發(fā)揮的重要手段。本文在葉圣陶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就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研究中如何從“做人” “習慣” “直觀” “自得”方面進行個性化作文教學談幾點做法。
關鍵詞: 葉圣陶 生活教育 作文教學 生活化
葉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做人”、“習慣”、“直觀”和“自得”,這四點精髓在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作文個性化的體現(xiàn)要從生活的小處著手,學生能寫出充滿生活氣息和自身特點的文章才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學習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達到讓學生寫個性化作文的教學目的。我們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在葉圣陶生活教育思想指導下小學生個性化作文教學研究》的實踐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認識和成效。
一、從“做人”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個性化
葉圣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基礎便是“做人”,每個學生的成長因為環(huán)境的差異都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恰恰是每個人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個性的體現(xiàn),讓學生將自己的特點融入作品中,使得學生的文章具有自身的特色。
例如我在給學生講述景物的描寫技巧時,先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教學任務,讓學生仔細觀察學校里的一花一草,并且將自己觀察的景物通過文字描述出來。由于每個學生觀察生活的視角不同,在描寫時的出發(fā)點也就不同,部分學生是從整體出發(fā),描繪整個學校的風景。部分學生是從細節(jié)起手,觀察一草一木,以小見大。這些對景物的描寫都融入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和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有差別。接著讓學生描寫從未接觸過的景色,僅僅通過只言片語進行想象,然后我讓學生將通過自己仔細觀察后與簡單想象而寫的兩段文字進行對比,比較哪段文字寫得更好。學生表明通過親自觀察的景物描寫文字更加優(yōu)美,從而明白生活的融入對語文寫作的重要意義,整堂課的教學變得十分成功。
從這次對比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從“做人”中觀察生活,又如何將生活融入寫作,這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寫作的個性化。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做人細節(jié)出發(fā),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真實的情節(jié)寫到習作中,體現(xiàn)葉圣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主旨。
二、從“習慣”中完善學生寫作的個性化
讓學生養(yǎng)成個性化寫作的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因此,教師要在葉圣陶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幫助學生養(yǎng)成從生活著眼、從生活積累素材的習慣,使得學生在真正寫作時有人可寫、有事可寫,不會出現(xiàn)無病呻吟的情況,保證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體現(xiàn)出個性,將整篇文章的格局提升一個檔次。
例如在教授學生寫《我的父親》的寫作技巧時,我充分發(fā)揮養(yǎng)成“習慣”對學生寫作個性化的幫助作用。在寫作課前兩周要求學生每天回家觀察自己父親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并且主動詢問父親曾經(jīng)的故事,將它們記錄在本子上。起初,學生經(jīng)常會忘了這件事情,回家之后還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但在教師的再三提醒下,學生養(yǎng)成了觀察父親的習慣,看到了之前沒有在意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了父親身上特有的光輝,使得學生記錄的素材越來越多,最后讓所有學生寫了《我的父親》這篇習作。習作一展出,每個學生筆下的父親都不相同,各有特點,同時介紹的事例特別能觸動人的心靈。我對這個教學案例中能使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充滿驕傲感,認為在這中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個性的發(fā)揮,幫助他們有效提升了寫作能力。還有一次有位學生寫了這樣的日記:“今天我放學回家,在路上看到許多人圍在一起,我擠進去一看,原來是一個小嬰兒被遺棄在地上,這個嬰兒被花布包裹著,很可憐,而周圍的人都說這小孩父母真是狠心。”這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事物表面,我啟發(fā)這位學生繼續(xù)思考:你看到這一幕時,你是否有自己的想法,當時你聯(lián)想到什么,如果你加入自己的感想和思考,那么你將會把這件事寫得更完整,更有深度。于是她寫道:“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我驚呆了,這是一個多么無辜而可憐的小家伙,她是那么的天真無邪,可是命運卻將她丟棄在路旁,她的父母為什么這么狠心呢?難道她不是他們身上掉下的肉嗎?回想起來,我要比她幸運多了,同樣是女孩,我的爸媽是那么疼愛我,關心我,我真該好好學習,將來……”這樣的習作既有感知又有感悟,思維得到發(fā)展,情感也得到盡情的抒發(fā)。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因為年齡較小,心理不成熟,寫作“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的監(jiān)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才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將“習慣”轉化成為寫作的動力,有效提高寫作綜合能力。當然,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有了這種動力,就有了自覺觀察、自覺感悟生活的能力,慢慢養(yǎng)成習慣。
三、從“直觀”中改進學生寫作的個性化
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jīng)常被范文所誤導,使用較為啰唆的語言形容虛假的事物,造成文章不真實,寫作能力很難提升。因此,教師要從葉圣陶的生活教育思想出發(fā),讓學生用“直觀”的語言完成文章,將自己的生活通過“直觀”的語言展示給讀者,這樣才能實現(xiàn)寫作的個性化。
例如在記敘文怎樣描述故事技巧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將記敘文中涉及自己的生活場景用直觀的語言描述出來,但是不要使用流水賬式的描寫方法,要融入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細節(jié),把這些細節(jié)整合起來就會使得整篇記敘文變得生動并且具有特點,不會讓讀者產(chǎn)生虛假的感覺。講完這些技巧,我給學生布置了小任務,讓學生使用“直觀”的技巧描述家長吃飯的場景。由于學生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造成他們吃飯氛圍的差異,這是必定存在的,學生在聽從老師的建議之后將家庭成員吃飯時的動作、神態(tài)和當時的氛圍用較為直觀的語言表達出來,我看了學生的作品,明顯感受到他們各自的特點,讓我感到在“直觀”使用之后對學生寫作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從而將生活的思想完美地變成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
學生在寫作個性化的道路上,教師要讓學生一直保持“直觀”的寫作方式,將生活和自己眼中的世界通過文字展示出來。
四、從“自得”中整合學生寫作的個性化
魯迅曾說:“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這句話從我的視角看來,是葉圣陶生活教育思想“自得”的體現(xiàn),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評價得知,自主判定成功與失敗,使得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得”所得出的結論運用到文章中,這是個性化的重要體現(xiàn)。
例如在給學生講述游記寫作技巧時,我體會到葉圣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中“自得”對學生個性化寫作的重要性。課堂的開始,我給學生展示了一篇《天山腳下》的游記,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天山的獨特視角和他對天山的熱愛之情,這些都是游記中常用的寫作手段,但是這時候我問學生為什么這篇文章會具有明顯的個人特色,部分學生回答不上來。我給學生分析這是因為作者在觀察天山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反省,從景物的欣賞慢慢地轉移到對生活態(tài)度的轉變,在寫游記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寫自我得失的體悟,所以才會很成功。學生聽了這番話之后紛紛感受到“自得”對語文寫作的重要作用。講完寫作技巧,我將學生上次寫的游記發(fā)了下來,讓學生用“自得”的方式進行修改,把自己在游覽過程中的感悟在習作中體現(xiàn)出來,使得個性成為習作的主色調。
“自得”在我的認識里就是對自我得失的重新審視,將自己生活中的經(jīng)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一樣的美,這是對葉圣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另外一種詮釋,但是對學生寫作個性化的體現(xiàn)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所有教師揣摩。
“做人”、“習慣”、“直觀”和“自得”這四點是相互聯(lián)系的,都是對葉圣陶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詮釋,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過程中要深刻領會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其思想精髓的指導下進行小學生個性化作文教學,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小艷.走進生活作文回歸語文教學之本位——從葉圣陶教育思想話作文教學[J].小學時代:教師,2009(9).
[2]王洪利.葉圣陶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寫作教學——淺析生活、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J].都市家教月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