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王文龍
摘 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隨著國內高校的發展,部分高校在異地設立研究院。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角度,分析了高校異地研究院建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就高校異地研究院建設的模式與路徑進行了解析,并提出了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和政策指導、企業提供及時的市場需求、高等院校提供智力與人才保障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 利益相關者理論 異地研究院 建設模式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同時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因此,作為國家創新體系核心組成部分的高校,具有重大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存在一些不足。其內部的研究單位分散、研究內容與企業需求契合度不高、科研力量整合欠缺、頂級科研人才匱乏,等等,導致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乏力,難以滿足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有鑒于此,近年來,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等多所大學在異地建立了大量的研究機構,以期實現高校創新資源優勢與政府的政策優勢、企業的市場優勢高效疊加,充分發揮高校學科、人才和科學研究的優勢,擴大學校發展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地方。但是,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有待規范等制約了研究機構的發展。因此,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分析高校異地研究院的建設模式,使其適應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相關概念的內涵
1.1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源于公司治理領域,其核心理念是:任何公司的發展都與各利益相關方的投入或參與密不可分,各利益相關方之間因其專用型資產的投資而進行的制衡構成了治理結構[2]。
1963年,斯坦福大學將利益相關者定義為沒有他們支持就難以生存的群體。之后,國外學者米切爾和伍德作總結了27種代表性界定,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可影響或被其影響的主體,該界定涵蓋最廣泛;第二類,所有與組織有直接關系的主體;第三類,投入專業資產用于組織的主體。可以看出,利益相關者可以理解為外部環境中受組織決策和行為影響的所有主體。外國學者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88)根據影響組織的不同方式將其分為直接和間接利益相關者。直接利益相關者是指直接與組織建立契約關系的實體;間接利益相關者指的是具有非契約關系但可以影響組織的實體[3]。Chatham(1992)根據契約關系的正式程度進一步將利益相關者劃分為契約型和公眾型。一些國內學者根據國情定義了利益相關者的屬性[4]。萬建華(1998)和李新和(2001)將利益相關者從合作性和威脅性的維度界定為支持性、不支持型、混合型和邊緣型[5]。陳洪輝(2003)從三個維度(主動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分為核心型、蟄伏型和邊緣型。
1.2異地研究院
1.2.1建設背景
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性作用。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相對集中分布在省會和直轄市,致使部分地方高等教育力量薄弱。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規模急速膨脹。大學辦學規模、發展需求與學校原有的辦學空間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6]。與此同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實施了高等院所的調整和改革,高校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校辦學空間的分散。據不完全統計,39所985所大學現有校區已達140所。面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的關鍵機遇期,高校迫切需要通過辦學空間的整合,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內涵發展。由于自籌資金困難、城市人口快速擴張和區域發展布局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很難在原址上優化拓展現有物理空間,故異地合作共建成為現實的最優選擇。
1.2.2異地研究院內涵
異地研究院作為異地合作共建機構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具有“實體性”的組織機構。首先,具有獨立編制,在理事會等機構的領導下具體開展工作,是集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縱向項目申報、實施于一體的共建實體。其次,它屬于高校創新的“學術特區”。通過人、財、物等資源整合,開展政策創新和體制改革,探索產學研合作、科研項目管理與運行的創新模式。第二,它有一個開放的組織管理模式。可以虛實結合,或整合校內外科研資源,或以校地合作的形式,共同構建科研活動公共服務體系,為技術創新提供示范平臺。第三,運作的機制體制具有先進性。其運作體系一般包括項目申報或洽談,項目過程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7]。
2.高校異地研究院建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
高校建設異地研究院是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及地方企業合作的升華與結晶,也是涉及所有利益相關者合作共贏的制度安排和治理結構。筆者認為,高校建設異地研究院的利益相關者模型應該包括:直接利益相關者(政府、高校、企業)和間接利益相關者(學生、行業協會、媒體、社區與社會公眾)。示意圖如圖1所示。
以下是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對高校異地研究院建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分析如下:
2.1直接的利益相關者
2.1.1高等院校
高校是異地研究院建設的最重要組織者和建設者,是契約性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基于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實現內涵發展,高校的主要利益訴求包括:第一,對校企、校地合作項目的需求很大,異地研究院建設可以更多地從地方和企業獲得項目經費,擴大資金來源。第二,學校增加自身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要。異地研究院建設可以為學校以更為靈活的方式引進更多優秀人才,提供足夠的辦公試驗場所,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第三,為社會開發新產品和研發技術的需求。異地研究院通過與當地企業展開深入合作,及時了解最新市場需求,大幅提高科研成果的創新性與實用性。第四,提高自身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異地研究院通過與地方開展合作,可及時完善培訓方案和教學計劃,根據企業需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規模,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要求。
2.1.2地方政府
政府部門作為高校異地研究院的合作方,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是契約型的利益相關者。其主要職能是通過創新載體建設、優化資源共享、杰出人才培養和教育現代化的政策舉措,在土地供應、教師住房保障、人才服務和前期啟動資金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并通過實施激勵財稅政策,引導輿論宣傳,支持行業協會發展等方式,探索校地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在異地研究院的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的主要利益訴求是:一是通過在地方大力建設研究院,提高當地整體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8]。二是依托研究院的科研實力,大幅提高當地企業的創新能力。三是吸引更多研究院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留到當地工作,促進當地就業,為當地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貢獻。
2.1.3地方企業
利潤是企業的永恒最求,技術創新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異地研究院建設有利于校地深入開展合作,有利于企業創新和高素質人才培養,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盈利、健康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契約型的利益相關者,其主要利益訴求是:一是引進更多高層次人才。企業通過與高校的深入合作,以研究院建設為契機,做到降低招聘和培訓成本,將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提前,更有利于引進高層次人才;二是獲得更多的高水平產品。通過與研究院的合作,加快高校高水平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產出更多市場需求的產品,大大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效促進企業自身發展;三是提高企業的美譽度。通過與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可以在研究院的師生、家長、行業協會和社會大眾中廣泛傳播企業文化,提高公司聲譽,吸引潛在合作伙伴和客戶群體。
2.2間接的利益相關者
2.2.1學生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要目標是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和整體能力,作為間接的利益相關者,其主要利益訴求是:首先,提高自我素質的需要。學生通過在研究院的參與研究,全方位參與了解企業的實際工作當中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其次,擴大就業競爭力的需求。學生在充分參與研究院實際科研任務的同時,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和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得以培養,高級管理與技術人員的職業素養得以提升。
2.2.2行業協會、媒體、社區和社會公眾
作為高校異地研究院建設的間接利益相關者,行業協會、媒體、社區和公眾的利益訴求主要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社會效益。通過媒體推廣、社區服務、行業協會和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可以有效實現各方資源整合,促進包括行業內專家、高校學者、科研人員、企業研發團隊與相關各方資源的信息交流,為橫向項目合作、縱向項目申報、行業內共性關鍵項目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第三方資金投入對接和項目推介等場所提供服務。
3.高校異地研究院的建設模式
與傳統的科技創新組織相比,高校異地研究院更加開放與實用,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區域和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根據高校異地研究院主要支持單位和建設主體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大學主導型研究院、政府主導型研究院和企業主導型研究院。
3.1大學主導型研究院
高等教育是國家和地區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國家和各地積極推進實施“雙一流”戰略,積極推動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升級,都需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高等院校在智力、人才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實現高等教育與當地經濟社會的協同共贏發展,故大學到地方共建研究院應運而生,大學主導的異地研究院整合了科研、教學和管理各方力量,包括“官、產、學、研、用、經”諸多資源,科研實力與隊伍配置最優化,一般具有“技術轉移推廣、知識產權保護、高科技企業孵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等功能,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等就屬于這種類型。
大學主導型研究院通常由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共建,面向高等院校的主體專業和市場需求的結合點設立,由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共同組建的董事會作為決策機構,設立院務委員會為執行機構,下設院長及相關機構。一般設立有綜合辦公室、財務辦公室、研究和創新團隊、成果轉化辦公室和項目管理辦公室等。大多采用企業化管理,如合同制,考核制、績效制等。作為大學主導型研究院,創新性和先進性是其鮮明特色,其更專注于世界前沿的技術,聚焦于區域產業的發展,努力突破大學原有框架,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多方合作,力求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的有效整合,更好地實現服務社會的功能。
3.2政府主導型研究院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異地合作共建中,占據主動位置。政府主導型高校異地研究院是以地方政府的區域產業發展計劃為基礎,從戰略角度,通過政府的科技部門進行頂層設計,多部門聯合建設和組織,以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具有非盈利、公益性特征的研究機構。政府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和干部任免等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主導型的研究院架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橋梁,定位于促進地方核心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發展。“技術研發、技術轉移、技術試驗”為其主要功能。
為實現研究院的諸多功能,政府主導的研究院建立必要的管理建構。實行理事會,產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和政府業務部門的管理制度,做到決策與執行的分離。理事會作為領導機構,理事長由地方政府領導擔任,高校、企業等代表等擔任理事。理事會做好頂層設計,重大決策。研究院產業指導委員會作為咨詢機構,由來自科技界、學術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與和政府代表共同組成,負責對研究院的產業發展提供咨詢,篩選大型科技項目[9]。研究院的日常管理由業務部門負責。地區或區域的產業引領是研究院的核心業務,一般下設試驗部門、研發部門、技術轉移部門。
3.3企業主導型研究院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自身特有的技術或技能,可以為公司客戶群體獲取獨一無二的利益。這種特有的技術或技能,給企業帶來對手難以復制的創新力,是企業獨有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從戰略高度,高度重視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建設。近年來,面對快速發展的技術創新,一些區域行業內龍頭企業開始和高校合作設立研究院。企業主導的研究院可以很好地彌補企業科研和創新能力不強的不足,市場競爭力巨大。它在對優勢科技之源進行整合和高效配置的結果。
企業主導型的研究院,以區域內產業的獨特優勢為基礎,整合各類創新資源,致力于產業前瞻性技術突破,具有目標明確、風險可控和保障資金的諸多優點。雖然優點突出,但是該類研究院發展滯后。“實用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轉移”是其機構功能定位。企業主導型研究院實行企業公司化管理,各方均占有股份,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組成核心管理團隊。設有技術研發中心、成果轉化中心、技術咨詢中心等。
4.高等院校異地研究院建設的路徑選擇
中國高等院校異地研究院的發展時間短,依舊處于探索摸索階段,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結合當地產業情況,找到契合各方利益與需求的研究院建設路徑,為國家發展和地方進步貢獻力量。
4.1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和政策指導
基于研究院的公益屬性,其完全去行政化不太現實,政府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和宏觀的政策指導必不可少。第一,提供財政支持。在成立初期,研究院應由政府資助,以外部輸血方式助其發展。同時政府應提供相關的政策優惠。第二,確立研發重點方向。作為一個區域性的研究機構,研究不可能涉及該區域的所有行業,應以高新技術行業和區域重點產業為重點發展方向。第三,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國家層面盡快出臺促進研究院成立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好研究院的頂層設計工作。
4.2企業提供及時的市場需求
在市場經濟中,為推動技術轉移活動開展,企業應及時提供給研究院實時市場需求。這樣有助于研究院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確定研發方向,做到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強有力的契合。這就需要企業與研究院緊密合作。第一,研發前期,研究院研究團隊到企業開展咨詢、對接活動,依據企業需求和市場認知,確定研發項目。第二,研究院在研發過程中,應吸納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研發生產的全過程,從方案制訂、原料選擇到過程控制,以保證研發產品的合格率。
4.3高等院校提供智力與人才保障
高層次人才是研究院的發展核心。人才濟濟的高等院校要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首先,做好高素質人才的選聘。高等院校應充分分析研究院對口產業的相關教授的實際情況,優先選擇與研究院所在地有地緣關系的高層次人才到院工作,保證其實際到崗率。其次,出臺激勵制度。高等院校出臺相關政策,優化理順研究院與學校的關系,調動廣大高等院校研究人員到研究院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聯合組建團隊。針對研究院的產業研究方向,有針對性跨學科組建研究團隊,做到聯合協同攻關。
5.結語
三類研究院類型定位略有不同,大學主導型研究院主要從事技術轉移、產品孵化和企業培育,政府主導型研究院從事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與咨詢,企業主導型研究院從事前瞻性技術的研發。根據其定位不同,有相應的管理個組織結構與其適合。但實質上,三者的差別不大,其終極目的是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故在研究院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和高等院校的三類主體要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色,協同推進研究院建設,促進地方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權威發布:十九大報告全文[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2018.03.13/2018. 08.20.
[2]湯俊馳.利益相關者本位公司治理模式的法律思考[D].長沙:湖南大學,2009.
[3]劉磊,胡曦瑋,朱鎖玲,等.基于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圖書館電子書館藏發展政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7(4):72-82.
[4]黃曉波.廣義資本會計理論研究[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5]朱祥,王靜婷.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體育產業園區研究[J].體育時空,2017(5).
[6]李丹青,李海芬.辦學理念的形成及其對學校發展的促進作用[C].大學經營國際論壇,2007.
[7]張平,張雷.大學研究院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創新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4):347-351.
[8]王桂良,周姬梅,吳其葉.加快浙江省企業研究院建設的思路與建議[J].今日科技,2013(2):12-13.
[9]熊文明,顧新,趙長軼.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模式與途徑研究[J].決策咨詢,2015(3):75-78.
通訊作者: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