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摘 要: 近年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實現了較為廣泛的滲透,“互聯網+”思維的不斷推廣,促進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本文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為研究內容,在對智慧校園加以解釋的基礎上,對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加深人們對于智慧校園的認識,為智慧校園的建設提供一系列可行性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智慧校園 校園建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轉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小到共享單車,大到智慧城市、智慧校園,無不出現互聯網技術的身影。其中,在“互聯網+”思維的引導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在全國部分高校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園管理信息化。
一、智慧校園的定義
所謂智慧校園,可以從兩方面理解。首先,智慧一詞代表了其技術優勢,也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實現對數據的快速處理,并實現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其次,校園說明其服務對象,也就是校園內的所有個體都屬于智慧校園的服務對象,除學生之外,還包括教師等校園內的工作人員。由此可以看出,智慧校園所涉及的范圍并不僅僅包括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還包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一系列內容。
二、智慧校園建設的關鍵點
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校來說,其智慧校園的建設大同小異,其中主要包括OA管理系統、校園數字通行證、智能服務終端軟件、大數據技術、網絡課堂等多個方面。
1.OA管理系統
在當前大多數企業當中,OA管理系統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借助OA管理系統,對企業當中的諸多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其中涉及的管理流程與高校相關工作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
在高校OA管理系統的軟件設計方面,其主要內容包括人力資源管理、校園宿舍分配管理、教學任務管理、科研管理、財務審批、項目管理等諸多內容。由于涉及的相關內容較多,因此,在構建高校OA管理系統時,需要考慮到其流程設計的科學性,避免流程交叉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2.校園數字通行證
目前,部分人將校園數字通行證等同于“一卡通”,然而,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一卡通”的出現僅僅是校園數字通行證的基本形式之一。學生手里的一張卡片在被允許的范圍內能夠憑借該卡片自由出入,并可以通過該卡片進行充值和消費,甚至可以在自助終端機上進行課程選擇、分數查詢等一系列操作。然而,作為學生在校園內的“身份證”,一旦該卡片丟失,則會導致學生信息被冒用,相關風險較大。
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校園數字通信證應當是一種無形的身份識別方式,并適用于所有“智慧校園”。其中,最方便的是基于指紋識別技術的校園數字通行證,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所有的“智慧校園”管理系統進行聯網,學生在進入“智慧校園”時通過指紋識別系統即可完成身份驗證,在所屬范圍內進行的一切個人行為都會通過校園數字通行證的數據終端進行記錄,做到個人信息可查。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指紋識別存在被冒用的風險,因此,隨著“智慧校園”的不斷發展,校園數字通行證將更加安全。
3.智能服務終端軟件
在校園數字通行證的介紹過程中,可以發現大學生能夠利用智能終端進行課程選擇、信息查詢等相關操作,由此可見,智能服務終端是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智慧校園”的發展,相關智能服務終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可以通過手機上的智能服務軟件,通過軟件登錄校園網絡平臺,通過唯一的校園身份信息識別碼,獲得各種類型的服務。
例如,某大學生因身體不適,無法參加某一課程時,可以登錄手機上的“智慧校園”軟件平臺,在虛擬網絡平臺上向代課教師請假。如果可以,還能夠連接到教師的遠程教學監視器上,實現遠程互聯網教學。
在設計智能服務終端軟件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到與學生學習相關內容以外,還需要將校園管理工作納入其中,并與OA管理系統相結合,實現“智慧校園”的無縫連接。
4.大數據技術
智慧校園的核心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大量的數據通過互聯網存儲與智慧校園的數據中心,其中主要包括眾多學生、教師、員工的數據信息,以及校園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各種流程,借助大數據技術,實現對這些數據的科學分析,實現對相關事件的預判。
例如,某學生準備考研,通過“智慧校園”系統搜索到了大量模擬題,在每一次仿真訓練之后,將試卷上交,該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解題情況已經通過互聯網傳送到遠程數據中心,進而由計算機完成相關信息的統計與分析。學生可以根據局數據分析的結果,明確自己在知識體系上的缺失,展開具有針對性的訓練。
然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涉及成本問題,還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大量數據存儲在數據中心內,如不加以有效防護,將導致大量數據被破壞、靠背等現象,這屬于極為嚴重的問題。
5.網絡課堂
在現實生活中,網絡課堂已經較為普遍,對于以學習為主要工作的高校來說,網絡課堂是“智慧校園”的重要體現。通常情況下,由于大學生在時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導致其難以參與到每一節課程當中。并且,大學課程的知識點較多,且難度較高,所以為便于學習,可以通過網絡課堂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
與傳統意義上的網絡課堂不同,“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效智慧校園建設對網絡課堂的要求較高,除了能夠進行課程點播之外,還能夠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段學習,更融合了數字化教學實驗中心,便于大學生開展相關實驗工作。
為此,在網絡課堂的設計過程中,除了網絡專家與信息技術專家擔當教師以外,還要對不同學生在考試中的常見錯誤進行總結,并借助信息推送的方式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針對性的指導。
三、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的注意點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現階段的高校正在朝著智慧校園的方向發展,對此,需要在傳統校園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實現更加廣泛的智慧服務。基于實際情況考慮,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成本問題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中,成本是高校管理人員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然而,智慧校園建設過程對成本把握的失控導致其風險增加,如智慧校園數據庫系統的升級等,這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對于高校來說,成本大量支出帶來的資金不足問題,將成為下一階段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智慧校園建設的順利進行,高校應當針對校園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成本預估,在前期做好準備,避免后期智慧校園建設時的資金緊張問題。
2.安全問題
由于智慧校園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所建設的,因此,互聯網的開放性導致智慧校園所面臨的安全壓力明顯增加。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導致智慧校園中存在大量的數據信息,在受到黑客、病毒、木馬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其內部數據將會被破壞,甚至有可能已經丟失。
可以增加網絡流量監視設備,當網絡流量發生異常波動的情況下,在軟件發出報警的同時,中央計算機會啟動風險追溯機制,找到風險源,并實現對風險源的有效控制。如果無法控制風險源,智慧校園的安全管理系統將會采取斷網操作,避免對相關數據信息造成破壞。
3.人員管理水平問題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為實現智慧校園的科學管理,每一所高校都會由專業人員隊伍保證智慧校園系統的正常工作。為確保在高校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智慧校園的適應性,需要對智慧校園系統進行不斷的升級、改造。如此,智慧校園系統的管理人員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知識水平,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實現智慧校園系統的與時俱進。
例如,共享單車出現之后,學生可以通過智慧校園系統查找校園內共享單車的具體位置,這一功能模塊的增加,則需要將共享單車運營平臺的信息與智慧校園進行融合。
四、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是新時期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智慧校園系統的推廣應用實現了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也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然而,目前我國智慧校園建設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憑借研究人員的努力,高校智慧校園系統將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蔣東興,付小龍,袁芳,吳海燕,劉啟新.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S1).
[2]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楊俊鋒.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04).
[3]鄒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園平臺建設探討[J].學周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