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婕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中日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交流的紐帶,有著豐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者總是供不應求。對于高校來說,如何培養出適合當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翻譯人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即使“日語翻譯”課程開設在高年級階段,還是避免不了教師和學生認為翻譯課太難太無趣,翻譯課可有可無的情況。本文以翻譯被動態為例,闡述翻譯課堂上教學設計的具體做法,并提出“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是因為需求才去做翻譯”的觀點,以學生更有興趣更主動地參與師生互動為目的,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文學素養。
關鍵詞: 日語翻譯 教法 被動態 課程設計
1.引言
為了適應中日兩國日趨頻繁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豐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者,是目前高校日語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現在多數教學方式只是培養出會日語的中國人,也就是雙語者。雙語者的語言能力和翻譯者的翻譯能力是不同的,一個優秀的雙語者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翻譯者。優秀的翻譯者一定是一個“雜家”,擁有較高的知識能力、創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際能力等。所以,上好“日語翻譯”課,是日語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
2.目前翻譯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理論性太強,學生沒興趣。
一說到翻譯課,總是讓學生和教師頭疼不已。雖然各高校都把這門課設置在學生三年級或者四年級,開課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單詞和語法基礎,還是避免不了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學生感覺翻譯課程“高大上”,尤其是中譯日的部分,簡直不知道從何處入手。確實,翻譯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語言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各種固定說法,想做好翻譯一定要是“雜家”。面對這么難的翻譯,語言能力稍差的學生上課都會有抵觸心理,再加上翻譯課幾乎全是理論知識,課程本身乏味,學生沒興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2課程本身難度大,師生互動難。
翻譯課程本身難度大課時少,在基礎日語課、口語課上用得很好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很難在翻譯課順利施行。哪怕在教師的引導下,翻譯內容也顯得干巴巴。翻譯課程涉及的內容太多太雜,教師上課時只能挑重點的語法或者技巧來講,不能面面俱到。教科書上的例句普遍是從某些文章上節選下來的單個句子,沒頭沒尾,沒有連貫性,并不能培養學生對整篇文章整體把握能力。
2.3傳統教學法,對教材依賴太大,應用難。
傳統教學法大多是從日語被動態句子形式著手,教師講解為主,配以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教學大多停留在書本上,書本上的句子能看懂會翻譯,一旦脫離了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讀小說看電影很難很好把握,甚至有些學生一旦離開教材中語法講解的那一部分,就亂翻譯一氣。比如日語文章中常見的被動態的用法,一旦脫離了課本,很少有學生會把中文中涉及動植物的主動態翻譯成日語被動態,實際運用能力差。
2.4翻譯課和其他課程的關系不清楚。
高校在開設“日語翻譯”課程之前,在“基礎日語”、“日語口語”等課程中也涉及了翻譯的部分。導致一些學生對翻譯的理解是,把意思翻譯出來就可以了。一些教師在翻譯課的課堂上,也先講語法,再講翻譯出來的句子。這樣做看似在上翻譯課,其實跟“基礎日語”做的是一件事,翻譯課真正的意義沒有體現出來。重復地講著學生學過的文法,練習練過的句子,學生自然沒有學習欲望,能力得不到提高。比如日語被動態。早在大一時“基礎日語”就學過此文法,翻譯課關于被動態也是必講的一章,如何把這一章上出翻譯課的目的來,值得教師下功夫。
從以上內容看,筆者認為,影響學生上好翻譯課,阻礙翻譯能力素質提高的主要方面在于:學生沒興趣,翻譯涉及的內容多且雜教師不好教,翻譯課課堂教學設計有問題與其他課程有重復的部分翻譯課目的不明確。
3.課堂教學設計模式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在上課前,教師應與同班不同課程的教師多交流了解學生掌握的知識面情況,避免上課時做不必要的重復。合理利用課上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教師多互動。要讓學生看到,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是因為需求才做翻譯。鼓勵學生平時多讀多看多練,養成習慣的同時提高理解能力和外文素養。下面以“日語翻譯”課程中日語被動態的翻譯一課為例,做了一份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設計時間為90分鐘(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自由增減)。
3.1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引發學生思考(15分鐘)。
此部分作為課程導入環節,在整個課程中尤為重要。通過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或者經常說的翻譯實例,把學生帶入被動態的情景。因為在開設翻譯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在基礎日語課程中學習過了日語被動態,教師只需要稍微舉幾個例子,學生就能舉一反三地聯想到其他。這時,教師可以請學生依次說一說,根據學生舉出例子的不同類型(可以簡單分成主語是人的直接被動、主語是物的直接被動、間接被動、物主被動四類)把有代表性的句子寫在黑板上,之后和學生一起復習日語被動態的句型特征。只用15分鐘,利用互動的方式,從身邊學生感興趣的事情著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另外,也讓認為翻譯課程很難的學生看到,翻譯課也是可以很簡單的,就這樣由淺入深,把所有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3.2拋出中日翻譯常見例句,引導學生發現異同(30分鐘)。
教師舉出幾個中日翻譯中常見例句中的中文,試著讓學生翻譯成日語。可以采取讓一位同學先翻譯大家補充的方法,把大家認為正確的翻譯寫下來,再給出最適合的翻譯句子。教師把兩句話寫在一起,讓全班同學對比,看看哪篇翻譯更好,好在哪里。在教師的刻意引導下,通過對比,學生能很快發現中文和日文在被動態的理解上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僅表現在主謂句,還表現在存在句、名詞定語、插入語等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翻譯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解說。課堂上利用PPT、圖片、分類講解。
3.3引用經典小說中翻譯實例,體會翻譯中的信達雅(30分鐘)。
現在使用很多日語翻譯教材中的例句都很實用,是我們日常會話中常見的句子,如果要補充例句,就沒必要再錦上添花。日語翻譯前輩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翻譯資源,這里當屬小說的翻譯最多也更能激發學生興趣。考慮到閱讀小說并不是人人能做到,哪怕是中文譯本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讀過。教師可以在翻譯課剛剛開設時就給學生推薦幾本有中日文翻譯的膾炙人口并比較有意思的小說,讓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內容有大概的了解,根據自身情況能讀多少先讀多少。課堂上時間寶貴,教師可以簡單介紹小說的基本情況,然后節選一部分段落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做翻譯訓練。不再只拘泥于傳統一句一句地翻譯,而是節選經典小說片段,讓學生在更豐富的語言氛圍中一氣讀下來再翻譯。
具體做法:(1)日翻中練習。從日文版小說中抽取幾頁,讓學生找出文章中的被動態,然后翻譯成中文。這個部分的訓練學生是能很好接受的,由外語翻譯成自己熟悉的母語,日語中的被動態翻譯成中文時,有些句子不適合翻譯成被動,很多學生會把它翻譯成主動。這個部分相對簡單,相對簡單的翻譯練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愿意參與課堂練習環節,同時為之后中翻日的練習做好準備。之后讓學生對照中文翻譯版小說,看看翻譯大家是怎么翻譯的,細細體會翻譯中的信達雅。(2)中翻日練習。從中文版中抽出幾頁內容,讓學生把其中需要翻譯成日文被動態的句子找出來,然后對照日文譯版體會翻譯技巧。之后,教師可以請幾位學生分享翻譯時的思考過程。
一個出色的翻譯,不僅需要精通日語還要有較高的漢語水平和文學素養,本文認為仔細體會中日譯文名篇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體會更好的翻譯譯文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翻譯技巧的作用,耳濡目染,運用到翻譯中。翻譯小說對學生來說,難度確實有些大,本過程的目的是使學生開闊視野,體會翻譯技巧,鑒賞翻譯手法為主,對學生語言能力并不做過多要求。另外,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每次課堂上讀不完的日文部分要求學生回去讀完,久而久之,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并且積少成多,提高了學生的翻譯理解能力和外文素養。
3.4由淺入深,進行翻譯實戰練習,鞏固學習成果(15分鐘)。
想要提高翻譯能力,了解體會了翻譯技巧是遠遠不夠的。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有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在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翻譯技巧,總結翻譯規律,才能切實使自己的翻譯水平有質的飛越。為了使學生翻譯內容有連貫性,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不只讓學生翻譯句子,而是口述一些包含本課重點的生活短文,有連貫性并且實用性強,是我們常常能用到的句子,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最后,教師給出指導答案,讓學生自行對照總結。當然,翻譯沒有固定的答案,教師的答案也未必完美,應該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欣賞多樣性、創新性的翻譯版本。
4.結語
本文從目前“日語翻譯”課堂教學上常常出現的問題出發,以“導入—比較—體會—練習”的順序,設計了一堂90分鐘的翻譯課程,在整堂課中,知識點由淺入深徐徐推進,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思想,著重解決學生對翻譯課沒興趣、缺乏積極性的問題。因為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所以本文提出多鼓勵學生平時多看多練,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有意識地提高理解能力、文化能力、交際能力,提高翻譯素養。
本文的觀點還需要在教學中檢驗成效,不斷探討研究,進一步反思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周虹.關于應用型日語本科翻譯教學的思考[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106-108.
[2]熊娟.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日語翻譯教學新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3):140-141.
[3]趙立紅.淺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日語翻譯教學[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185-186.
[4]楊曉嬙.關于如何提高學生日語翻譯能力的教學策略探討[J].外語研究,2012(3):311-312.
[5]吳波.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及其對翻譯能力培養的啟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56-60.
[6]李遠喜.認知語言學與日語學習[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4(3):82-86.
[7]李莉.淺談如何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2):112-114.
[8]瞿東娜.認知語言學與日語習得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