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學理論從《黃帝內經》成書,至后世歷代的發展,具有較為鮮明的傳統色彩和時代特色,在世界醫學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者以學生的視角對如何更好的掌握中醫學這門學科提出了六點建議,以期對相關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醫學 傳統文化 創新
【中圖分類號】R2;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217-02
中醫學即傳統的中國醫學的簡稱,其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是一門以傳統醫學理論和實踐為主體[1],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防治與診斷以及養生和康復的綜合性較強的醫學學科,從古綿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西漢時期的醫家受先秦文化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學說的影響,借此深入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治療、養生等領域,促成了《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構架,中醫學借此應運而生。繁榮的晉唐時期,中醫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且范疇也逐漸明朗,主要表現在醫經理論的完善與匯編、經方和本草學發展迅猛、臨床醫學逐步形成以及養生學的興起。宋明時期經濟與文化教育繁榮發展,中醫學成就發展也較為顯著,宋時以推崇經典理論為發展趨向,金元明時期則以學派爭鳴為主要特點,這一時期的學風與思想體系對后續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清儒涉足醫學典籍的研究、儒林上達加入醫者行列、運用樸學的思想和方法整理醫學典籍是清代醫學理論發展的重要特征。
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潛藏著重要的文化價值。中醫學以其內涵豐富、體系完整、療效顯著等實用特點深得推廣,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杰出貢獻,而且在現代臨床實踐環節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中醫學正日益成為我國科技研發中最具自主創新能力的領域。響應國家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戰略布局、發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精髓、不斷完善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經驗是當代行醫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基于此,作者在反復思考當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地掌握中醫學這門學科后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始于初心,止于至善,做合格行醫者
醫術乃醫者之本,醫德乃大醫之魂。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擁有端正的從業動機、嚴謹的工作態度、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是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首要前提。
二、培養學習興趣,遵循漸進的學習方法
中醫學是一門難度強、復雜性高的學科。一般以理論概括和總結作為入門課程, 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從具體到抽象, 從經驗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初學者接受困難是普遍現象。因此我們在學習初期必須培養濃厚的興趣,用以調動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挖掘自身的學習潛能,同時還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表及里、由近及遠、精雕細刻地探究問題,最終筑實基礎、提升專業能力與應變能力。
三、注重理論知識與臨床經驗的有機結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醫理論源于臨床實踐,并不斷完善于臨床實踐。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將基礎理論應用到臨床病案的實踐,通過模擬臨床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并將理論知識學以致用,并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并且多參與實踐,舉一反三,積累經驗。
四、宏觀把握中醫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性
中醫學同道、儒、佛、易學等傳統文化有較深的淵源,掌握這些優良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對中醫學某些范疇或概念的歷史梳理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廣泛涉獵中國傳統文化,會對中醫醫學理論概念、范疇的演變有更透徹的認識,進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五、辯證的認識中醫學與西醫學
西醫學采用生物醫學模式,主要借助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來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 通過診斷、治療和預防深入分析病理變化,進而達到治愈疾病、增強人體抵抗力的目的。西醫學和中醫學作為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的重要產物,兩者都以藥物為核心治療疾病、通過了成百上千年的檢驗而發展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中、西醫學雖然在諸多方面具有相同之處,但也各有側重優勢。在臨床中針對危癥、 重癥以及外科疾病通常以西醫治療為主。但對有些慢性疾病、經絡疾病,或者正氣不足者,借助中醫學方法調理療效更為顯著。因此,可以說中醫學與西醫學相輔相成,并不矛盾。
六、培養創新思維,借助先進信息技術使中醫學再創佳績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必然使中醫學研究由假設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先進信息技術和方法的引進定可以給中醫理論以數據化的解釋從而促進中醫學的飛速發展[2]。創新是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爭做中醫學領域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劉哲.中醫理論的發展特點及其思想文化基礎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2]張建英,何建成.大數據在中醫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與展望[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1):17-20.
作者簡介:
阿格爾(1999-),遼寧大連人,現為遼寧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中醫學專業2017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