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彬彬 張亞男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科的不斷交叉和滲透,使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對導師也提出更高要求,導師須具備更多學科的知識。而且隨著研究生的不斷擴招,規模越老越大,導師力量明顯不足,導師很難做到對每個研究生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傳統的“一對一”型的導致培養模式已不能完全當前研究生的教育形式,對我國研究生的教育事業發展產生影響。本文擬從我國目前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出發,針對師生關系所面臨的問題,如研究生擴招后師生比例失調對研究生導師制提出了新要求,知識經濟時代學科之間聯系、綜合、交叉、滲透和融合日趨明顯等,通過對國外高校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中導師制的研究與借鑒, 以培養能“治國理政和從事法律職業的杰出人才”為目標,提出適合我國教育及高校背景,切實提高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導師制改革方案。
關鍵詞 法學博士 研究生 培養 創新型導師制
基金項目: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編號:JG2013A015。
作者簡介:吳彬彬、張亞男,湘潭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25
一、 研究的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提出,至2020年,研究生在學校的規模要從2009年的140萬上升為200萬,增幅達42.8,研究生在短期內的迅速擴招必然將帶來教育資源和高水平、高質量人才水平培養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整體上呈現一片繁榮狀態,其教育的層次、結構較多,有良好的教育標準和體系,學位呈現多元化,不過根據目前而言,其招生規模不斷增加,在導師規模短時間內不能增長的情況下,加重了教學負擔,加上導師平時繁重的科研任務和課時教學任務,使得研究生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對于博士生的培養來說,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質量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教育水平的一個很好體現,假如博士生的培育質量得不到保證,那么對于整個教育來說更無法得到保證。
目前,國際上主要采用兩大研究生培養體系:一是以德國和英國為代表的“學徒式”培養模式;二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導師與指導小組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學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師生關系主要是“一對一”的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不論在完成學位論文和科學研究活動中這種現象都會表現出來。這對課堂上的學習,對研究生來說沒有具體要求,但研究生與導師之間要進行雙向溝通。相對美國來說,美國打破了德國這種講座制和師徒式的培養模式,實行導師和指導小組相結合指導研究生的制度。這種制度注重集體培養。導師可以指導同一學科或相近學科的多名同學,相對數量上沒有太多要求,充分發揮導師的專場。但是對于我國來說,我國一直實行導師負責制,從研究生選導師開始,到制定培養計劃、選題的整個學習期間都需要導師進行指導和安排,老師在整個讀博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但是,隨著我國研究生的規模擴招,自2000年之后,招生規模不斷增長,但是導師的數量規模在短時間內得不到相對提高,使得導師和研究生的比例嚴重失衡,一個導師不得不指導多個研究生(多則達到6個以上),導師除了指導學生,還要很好完成相應的課時任務和科研任務,因此使得導師很難保證在指導研究生上盡心竭力,保證較高研究生的質量。其次,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專業(學科)相互交叉、滲透,關系密切,對于導師來說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而對一直以來實施的傳統導師負責制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不難看出,我國傳統的“一對一”單導師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合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教育形式,實施團隊導師制成為我國新時期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必然。這種培養模式起到了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特效,導師團隊的成員都是相近研究方向的導師構成的小組,其年齡、性別、職務和知識結構都不同。
二、實施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創新型導師制的優勢
團隊導師制培養模式,很好的促進各導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了在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同時適應了如今交叉學科的需要,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值得推廣,也是進行學術創新的最理想途徑,其優勢主要如下:
一是充分發揮各位導師的優勢和特點,充分利用科研資源,強調了不同的導師背景所產生的影響不同。它順應了如今交叉學科的需要,注重在培養過程中研究生的能力創新,在師生比例不協調生相應的解決的一部分問題,也提供了很好的解決途徑。
二是研究生可向其他導師請教,向不同的導師學習不同的知識,避免使研究生產生“一對一”的思維導師制模式,對于研究生來說,很好的開闊他們的視野,在科研上得到不斷的創新,并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同時會更好帶動他們的科研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于整個團隊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有效的保證研究生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是很好的避免導師與導師之間的不協調問題,導師組虛有化,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容易盲目學習問題,更好的建立健全研究生培養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三、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創新型導師制的實施途徑
一是構建一主多輔導師團隊。團隊導師制內的團隊主要由一個學校內的主要導師和一個或者多個副導師構成的隊伍。團隊應該根據課題組需要對研究生制定學術科研整體規劃、安排科研任務,防止團隊導師組的虛化。每位研究生需要去指定一位主導師,讓其導師在科研上進行相關訓練,其他導師進行輔導,主要是增加學生的認識,開闊視野,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側面引導,在給學生提高條件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去完成相關科研任務。同時,鼓勵學生定期安排相關小組會議,定時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情況提出相應的指導建議,討論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二是建立組內科研平臺。為了更好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通過建立組內科研平臺,提供相應的辦公場地、設備以及相應的日常經費補助,促進導師團隊的管理和日常運行。除此之外,要合理優化組內科研平臺的利用程度,在不影響科研的前提下,應將組內科研平臺向其他成員進行資源共享,實現科研資源的使用最大化。
三是倡導學術自由。在沒有學術自由的環境下,大家只能墨守成規,限制了人們對追求真理、探究學術及學術創新的進步,因此學術自由是追求真理、探究學問及學術創新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們應當創造出民主、自由的學術環境,互相探討學術觀點,促進學術前沿發展,在其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碰撞中形成更完善、更新穎的學術創新理論。1956年毛主席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因此,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應該有發言的權利,每個人的觀點都應該得到尊重和關注,允許存在不同學術觀點,并加以討論
四是加強交流合作。在不斷提高組內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工作目標的過程中,組內成員要提高彼此間的信任、團結及相互諒解, 不同領域間的組員間也要多交流溝通,促進學科交叉,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促進學術創新。組內間的這種學術合作是為了提高組內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共同目標基礎上的,有利于形成凝聚力。為保證這種交流機制的正常運行而不被中斷,應指定一位團隊成員對交流機制的正常運行負責,在組會及研討會中促進組內成員積極參與,并對會議內容做好總結,保證會議成果的順利實施。充分利用組內各成員的優勢及資源,實現提高組內研究生培養質量這一工作目標,加強在培養過程中獲得的經驗與認識的交流,不斷提高大家的能力,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五是定期及時總結。在團隊導師制度實施期間,要注重及時總結,在縱向和橫向上進行對比分析,對研究生和導師期間的滿意度進行調查,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整合,提出解決方案,進而不斷完善團隊導師制度。
四、法學博士研究生培養中的創新型導師制實施面臨的挑戰
一是多元化培養需求的挑戰。我國經濟發展的列車不斷飛馳,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存的研究生教育不能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質量的要求。社會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研究生的培養不僅在學術上進行發展,同時也應該注重在應用型、復合型方面的發展,目前的發展主要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發展,現在發展的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對于團隊導師制來說也是個大挑戰。
二是傳統管理模式的挑戰。我國研究生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相對應的研究生的教育的管理人員也在不斷擴大,但是問題在于大多數調入的教育管理人員是從本科生團隊中調入的,對研究生的群體認識不夠,導致在管理上考慮不全面,看待問題缺乏經驗。管理的過程中常常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所以出現很多管理者不想管或者不敢管的局面,而且在很多問題上缺乏思考,工作中缺少激情,嚴重影響了青年助手的工作熱情。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與新形勢下的培養理念格格不入。
三是學生認同的挑戰。導師制最早源于14 世紀的牛津、劍橋大學,是學院制發展的產物,在今天,導師制仍是牛津、劍橋等眾多高校教學過程的核心。隨著研究生的不斷加入,高校便依據“雙選制”或“分配制”為每位剛入學的研究生確定好自己的專屬導師; 在接下來的學年中,研究生在完成學校開設專業課程之余有規律的和導師進行見面討論,導師也要根據研究生培養的要求,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爭辯,同時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問題的思考,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注重德智共同發展。我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學生與導師“一對一”的交流,在交流的整個過程中導師要注重對學生在價值觀上進行熏陶,而不是很多事實進行羅列。目前,學生對這種團隊導師制還沒完全認可,原因可能是學生認為導師猶如家長般的存在,對導師有嚴重的依賴感,然而有時候會因為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學術水平差距很大,導致學生在一些方面難以理解,不能很好的溝通。
五、對策和建議
一是確立質量優先理念。首先,要確立全面的質量觀。質量效益相協調,促進研究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研究生培養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具有高層次知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還要具備高水平的政治素養、團隊創新奉獻精神以及團隊協作意識和責任感。要把質量放在研究生培養的優先位置,堅持在發展中把握培養質量,在發展中提高教育質量。其次,要確立多元的質量觀。社會的不斷變化對研究生的需要更加的多樣化,而且對不同研究生的類型所要求的質量標準也不一樣,多樣化的需求是產生多元質量觀的基礎,不同類型的研究生要有明確的各不相同的質量標準。團隊導師制培養模式下,指導老師要把基礎研究教育和應用研究教育放同等重要程度上,不能顧此失彼。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愛好進行合理規范的培養,既要突出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也要注重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二是優化管理體制,強化人員素質。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在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團隊導師制的順利實施起到不可忽略的促進作用。所以,要充分帶動團隊導師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制定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機制,統一標準和思想,靈活管理團隊,促進高效的學習和工作狀態,增強對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素質培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在研究生的學習生活中有著較多的交叉點,對研究生的人生觀有著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培養研究生道德觀和法律意識,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應起到榜樣的力量, 現有高校的一些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存在素質不高的表現,對研究生以后的社會生涯中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因此優化管理體制,強化人員素質對研究生培養教育有著非常的必要性,同時確保團隊導師制的順利實施。
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評價體系。 現行的工作評價體系均離不開指導導師的配合,卻忽略了青年助手存在的意義。在研究生規模較小,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很好保障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很好促進學生質量水平的提高。但進入新時期,面對我國大規模招生的情況下,研究生教育的擴招使得高校指導導師與原計劃配比不足,出現了一名導師帶4或5名研究生,使得指導老師沒有更多精力去顧及,從而使得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明顯下滑,出現相反的影響,不利于整個研究生質量的培養。在團隊導師制運營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承認指導導師的工作,也要對青年助手的工作給予肯定。建立合理的工作評價體系,合理配置指導導師和青年助手的任務量,并在工作評價過程中合理考察、合理評定導師與青年助手的工作,形成競爭機制,激發導師和青年教師的熱情,充分利用師資,更好促進研究生質量的培養。
四是強化過程控制。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研究生課程學習基本在第一學年便完成所有課程,而本科生課程學習較為分散。研究生在一學年的課程學習之后,要根據導師的科研情況參與相關學習,并給予相對自由的時間讓學生去支配,并定期向導師進行匯報學子情況,導師要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進行嚴格把控,有效促進研究生質量培養的提高,團隊導師要根據科研內容、任務,分階段制定學習和研究計劃,并定期與隨機相結合的方式對研究生進行指導、督促、檢查和考核,掌握好研究生對科研、論文等任務進展,保證其能夠發表相關論文,滿足畢業的基本條件,能夠順利畢業。在加強對研究生培養中要注重質量把控,促使規范化、科學化、有序化。
參考文獻:
[1]李焰、白秀琴、賀宜.研究生團隊導師制管理模式探討.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4(4).
[2]劉麗華.轉型期法學專業協同培養人才模式構建——321團隊導師制.教育教學論壇.2017(36).
[3]陳超、羅建河、張榮斌.團隊導師制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教師博覽(科研版).2016(6).
[4]李金龍.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改革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
[5]尹曉東.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主要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2014.
[6]馮濟琴.基于團隊導師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探索.中國電力教育.2014(2).
[7]李申、薛蕊、張青松、郭袈.創新團隊導師制——研究生培養新機制.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4.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2013.
[8]顧建國、趙海濤、單玉華、封克.淺析研究生團隊導師制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中國科技信息.2010(19).
[9]趙海濤、單玉華、封克、錢曉晴、王小治、柏彥超.淺析高校研究生團隊導師制的內涵與積極作用.職業時空.2010,6(9).
[10]周紅康.雙導師制: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新機制.江蘇高教.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