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星熠
摘 要:為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新課改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辦學目標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要注重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接下來,即圍繞“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信息素養;培養策略
培養學生的信息學科素養,這不僅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要求,更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的需要。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融入信息素養知識,以幫助學生全面地學習信息技術課程。但是,近年來根據調查顯示,在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信息素養不僅未得到很好的培養,其中還存在著許多實質性的問題。接下來,文章就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分析”為出發點并展開具體論述。
一、信息技術教學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學習知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中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當然也是一樣。但是,我國大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卻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灌輸一些生硬、晦澀的知識,不管學生是否能消化吸收,就只顧著追趕課程進度。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且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也有著諸多不利。
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單一的教學方法已經與新時代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相符合了,而正好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引進和普及,教學領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先進、便捷、高效的教學技術如多媒體教學技術和微課等在教學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墒牵恍┙處熡捎陂L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的教學技術持有排斥的態度,從而給學生興趣的激發帶來了阻礙。對于這些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給予及時的解決,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才能暢通無阻。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
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否順利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培養,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是密不可分的。盡管在教師的高效教學中專業知識并不占據全部“功勞”,但是,這是一位教師傳授知識的必要條件之一。教學課堂一旦離開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就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需要不斷地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并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因此,學校應該定期舉辦對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課程,且不定期地進行教師之間的信息素養訓練,以促進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得到整體的提高和進步。此外,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精心制訂科學的、合理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案,通過對教學方案的深入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專業程度,爭取做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
(二)明確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才能得以明確。對此,教師在實際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就要結合教材、結合信息技術考試大綱精心備課,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信息與社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將人類已經跨入21世紀信息時代中有關社會、生活等方面變化的照片或者視頻播放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這不僅能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還能增強學生的提取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并準確定位信息教育目標。
(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信息因素
書本是我們任何一門學科學習的基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書本內容。初中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精挑細選、符合初中生培養信息素養的優良素材,教材里的很多內容都與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經歷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來引導學生開拓思維,培養信息意識。例如:在學完《Windows98畫圖軟件的使用》后,我設計了一個“畫一幅以‘校園生活為主題的圖畫”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行分組后,各自明確分工,看看誰負責從課本中尋找細致的制作方法,誰從網絡上搜集校園圖片,誰最后做后期的圖畫處理等;做完之后,請小組代表對作品簡作介紹,教師再進行綜合評價。通過這種將教材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還訓練了其加工信息以及運用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其信息意識以及信息素養。所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三、總結
綜上所述,文章著重分析了信息技術教學現狀以及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方法和策略。筆者認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的信息技術的教學現狀,并要學會巧妙運用文中所提及的三條方法和策略及其他有效的教學措施去解決問題,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益,才能為學生的信息素養創造更好的培養條件。
參考文獻:
[1]張煒.初中信息技術課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探究[A].2016年3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5]何榮.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二)[C],201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