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要: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成本計算方法,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引入到我國。相較于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更加關注成本的動因分析,并以此確定企業生產作業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但是由于外部競爭環境與內部經營環境的制約,作業成本法的優勢在企業生產活動中得不到有效的體現。針對此,本文從作業成本法的內容出發,結合其在企業生產經營應用中的問題,探究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企業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問題;相關對策
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為核算對象,通過成本動因來確認和計量作業量,進而以作業量為基礎分配間接費用的成本計算方法。與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比較,作業成本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效地控制了間接費用,在傳統成本計算中,制造業企業車間是統一分配材料、設備的主體,這在周轉過程中,不僅需要成本,而且對全車間的管理也需要支付費用,在成本作業中,企業可以直接從不同的成本庫進行資源分配,有效控制了間接成本的形成;第二,成本計算對象更加多元化,成本結構更加合理,利用傳統方法,成本計算的對象主要為最終產品,而作業成本法需要對整個生產作業過程作為成本計算對象,其中不僅包括最終產品,也包括市場資源、作業流程和制造中心形成的間接成本;第三,成本計算過程更加清晰明確,與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根據產品分配成本不同,在作業成本計算中,企業需要根據成本費用產生的環節,根據作業需求成本分配間接費用。據此分析,在企業生產作業中,成本作業法的應用更加靈活、全面,為企業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核算信息,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的成本控制水平。但是目前,由于內外環境的限制,企業在作業成本法應用中卻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企業作業成本法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環境的限制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環境依托。但是目前從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來看,以生產調度控制整個生產過程,并根據最終產品確定成本核算標準;在生產過程中,缺乏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保障,財務管理不健全,難以發揮對生產作業各環節的控制效果;生產技術以及生產管理環境上缺乏標準和規范,中小企業的問題更為突出。此外,在外部環境中,相關部門對會計準則缺乏系統規范,影響了企業應用作業成本法的積極性。
(二)操作層面的制約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動因過于復雜,使得管理者對于作業成本過程中的信息缺乏全面掌握,難以從生產過程中追溯產品的成本構成;作業中心內部缺乏系統管理,無法為管理者的資源配置提供合理調動數據支持,影響了成本管理效果;各作業中心之間缺乏合理的調配與協調,使得成本管理與企業整體的戰略發展相脫節。
(三)人才素質的影響
在企業成本管理中,作業成本法的應用需要各種專業人員的參與。但是目前我國許多企業的會計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短時間內難以從傳統的成本管理理念轉變為作業成本法思想,在實際操作中也相對欠缺,影響了作業成本法的有效實施。
二、企業加強作業成本法應用的相關對策
(一)內外結合,注重成本作業法實施環境的構建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們明確了內部管理環境與外部競爭環境在成本作業法實施中的作用,以及當前我國企業管理與市場競爭環境方面的問題。企業應從內外因角度出發,為成本作業法的應用構建良好的環境。從內部環境來看,企業應提高自身的內控水平。內控體系是企業內部環境建設中的重點,作業成本法雖然能夠從更廣泛的作業范圍為財務部門提供會計信息,并確保信息質量,但是成本核算結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準確、全面的信息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經濟體制、內部控制制度、人員素質和文化背景等深層次的原因也會成為影響核算結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利用財務制度規范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要求,并通過企業文化的發展,對財會人員對作業成本法的應用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企業成本管理中,應該堅持科學的管理理念,對材料供應制度進行完善,確保供應環節能夠按時將原材料送到規定地點,以完成交付使用;同時劃分制造單元,將機器設備與產品生產相結合,完善作業工序排列,確保每一種產品生產能夠在一個單元內完成;調動全員參與,將生產質量標準滲透在作業工序環節,利用作業成本法控制產品質量。從外部環境來看,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前市場競爭條件,對會計和稅收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并提高普及和宣傳力度,以激發企業利用成本作業法完善生產過程的積極性,優化市場外部競爭環境。
(二)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循序漸進地實現成本作業法的落實
作業成本法目前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不僅存在環境方面的限制,更存在實際操作中的制約。針對此,企業應結合自身生產作業特點,從操作層面進行全面規劃,以提高成本作業法的實施效果。具體來講:第一,注重過程控制,對每一個產品的生產作業過程追根溯源,利用現代信息系統對成本動因進行深入分析,避免作業中心分散造成的信息不充分等問題,讓財務人員能夠在系統的操作過程中完成成本核算。第二,明確成本作業信息的價值,體現其在生產作業成本核算中的作用。企業管理者應利用成本作業法在產品設計、市場競爭等方面的反映,提高信息應用的目的性,從而在企業內部奠定成本作業法的應用基礎。第三,加強對成本庫的管理。在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中,應注重成本信息的變化,即效率、比率、數量等變化情況,而這些信息主要來自于成本庫,因此,應對成本庫建立專門的管理規范,確保其在成本核算中提供真實全面信息,為企業的資源配置提供數據支持。第四,加強各個作業中心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企業不僅要將成本核算的動態因素進行考量,還應該對作業中心在成本協調與分配中的關系進行協調,控制生產作業過程,并將作業成本法與企業的整體經營戰略相結合,以實現成本作業法的應用目標。第五,進一步明確成本核算標準,企業應從長期的成本控制角度出發,避免短期內成本標準的衡量對成本中心的限制,發揮成本中心的控制作用。
(三)加強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為企業的作業成本核算做好人才儲備
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的應用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而作為成本核算主體,在某種程度上講,會計核算人員專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成本核算效果的好壞。因此為確保作業成本法的順利實施,企業應制定相應的人才儲備方案,確保會計核算人員能夠順利適應作業成本核算環境,提高信息利用效果。在人才培養中,首先,要從思想認識角度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這其中不僅包括結合作業成本內容優化其知識結構,奠定理論基礎,提高對作業成本核算過程的指導;還應該包括對職業道德培養,提高其在作業成本核算中的責任感,為企業成本核算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其次,要從專業技能的角度對會計人員提出要求。企業一方面要從信息化角度對人才的計算機操作水平提出要求,確保其適應信息化的成本管理環境,避免人為造成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還應該加強與高校合作,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推動作業成本法在企業生產制造環節的應用。最后,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構建結合作業成本法的要求,落實責任制,完善獎懲機制,調動會計人員參與成本作業法實施的積極性,利用業績考核實現人才的篩選與培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作業法相較于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更加有效,因此,在企業“成本―效益”分析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但是作為一種成本管理方法,其在應用中一方面需要依托業已形成的高新技術生產制造系統,另一方面也需要創新成本管理理念的支持,即只有企業根據自身的生產技術體系,以及成本經營管理環境,對成本作業法進行合理的調整與應用,才能不斷提高其在企業生產作業中的適用性,并在企業成本管理、效益提升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信敏.企業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分析[J].財會學習,2017 (05):74-75.
[2]高靜.作業成本法對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的作用分析[J].中國市場,2016 (25):80-81.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