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 安晉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推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改革也隨之興起。在新課改下,應逐漸將閱讀教學從以往的講授式向探究式轉化,提升學生閱讀的自主性,以期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農村中學;閱讀教學;有效;模式探究
就閱讀教學而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立足這一教學實際,思考有效閱讀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落實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遵守的仍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設置幾個問題,對文本加以引導解讀,讓學生在問題的帶動下將文本過一遍,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至于其在閱讀教學中是否提高了閱讀能力,也就無力去探究了。而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有悖閱讀的自主化特征的。眾所周知,閱讀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渠道,閱讀能力的提高,直接關系到語文素養的提升。我們不能用課堂的教授,甚至幾個問題的訓練,就自認為完成了閱讀教學的目標。
在落實課前預習這一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有一定的預習目標,可先布置一些相關的閱讀任務,比如文章中出現的生字生詞詞義探究、擴展,文章寫作背景及文本的關系、人物性格形成或事件轉化、起因等分析性問題,讓同學在目標指導下自主探求,自然能收到較好的閱讀效果。當然,在這一環節中,落實是關鍵。為此,必得加強督促,借助與家長聯合督促、課堂提問抽查等手段,讓學生真正在課前先去閱讀,實現學生自主閱讀。
當然,文本不同,布置的預習作業也應不同。比如,在《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預習中,可讓學生結合議論文的寫法,找出中心論點,結合舉例論證的方法,分析在其中例證的好處。
二、結合文本,創設情景,形成對文本的直觀體驗,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中,不同的人對文本的理解、體驗不同,更因閱讀習慣、注意力、及興趣愛好等不同,許多同學很難將興趣較長時間地集中到文本中去,他們要么敷衍應付、要么興趣轉移、心不在焉、甚而視而不見。為此,教師就得在駕駛文本上做足工夫,適時適當地去解讀文本、創設情境,將文本中的文字,轉化為一個學生可感可觸的情景,以提高同學的閱讀興趣。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精彩的口頭表達外,還可借助多媒體這種教學工具,展示與文本相關的人物故事、寫作背景及相關文化知識,增加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用興趣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的精彩之處,獲得一種閱讀認知上的真切體驗,在達到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還深入了學生的閱讀體驗,進一步獲得了閱讀能力的提升。
初中課本中,有一篇《散步》的散文,寫的是一家人出外散步的生活常態,它表現的是一家三代人和諧相處所應有的一種人生態度及親情的表現。為了讓學生體驗到這一主題,可借用《吉祥三寶》這首歌曲導入主題。如此切入文本,讓學生從家庭幸福出發,體驗文本主題,肯定能夠從情境創設上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加強小組合作,問題探究交流
新課改要求,閱讀教學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即提倡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閱讀。教師適當引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來理解文本內涵,以提升同學的思辨能力。
在小組探究中,首先,教師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但提問題應有層次,即從如何理解分析文本中心主題的思路上,層層引導,讓同學順著問題的引領,逐漸通過探究,獲取對文本主題較為主動的一種認知。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合作探究式的自主閱讀教學中,因同學性格的多樣性,可能會對同一文段有多樣的解讀,這應是課堂上該出現的生成性問題,是學生主動性的一種表現。但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應該依據文本的主題走向,做出適當適時的引導,讓學生在認知上有一個與文本主題大體相同的方向。一方面,這有利于文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有利于他們正確認識世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最后,在探究中,針對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困難,教師也應適時解答。如《囚綠記》這篇文章,寫得情感深沉,學生初讀,只能有一種較淺的認識,不過就是寫了作者將一枝綠滕從窗口引進來,后來又放了出去。年齡較小的初中生,沒有作者成人般的那種生活體驗,大多從小孩的心理上去理解作者的這一舉動。此時,教師就要從文本寫作背景出發,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作者著心力之所在,即從最初的戀綠、囚綠、釋綠、思綠,表達了對“綠”代表著的生命的一種深沉的愛及它不屈服于黑暗的一種崇敬。一年后,還在懷念并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愛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
總之,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走出傳統主講式的教學模式,通過落實課前預習、問題引領、小組探究等方式,將閱讀教學推向新課改要求的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以期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注:本文系2017天水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研究》(課題批號:TS[2017]GH6)的研究成果之一。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