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榮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成為廣泛應用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實現翻轉課堂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創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發揮初中歷史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就翻轉課堂與初中歷史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歷史教學;深度融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要求,主張從教師處將學習的決定權轉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翻轉課堂與初中歷史教學的融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通過大量的交流互動營造了活躍、寬松的課堂氛圍,促進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1]。
一、以學生主體為共識,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
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活動,教師與學生分別是“教”和“學”的主體,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性作用,樹立學生主體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主體精神,如此才能改變學生客體的教學現狀,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傳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通常以教師主導進行教師主觀性教學活動,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教學也變成了理論灌輸,學生在教師嚴格控制下被動完成學習任務[2]。而要改變這種教學狀況,將初中歷史教學和翻轉課堂深度融合,首先就要達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共識,讓學生具有學習主動權。也就是說,在課前學生進行個體獨立學習,集中精力學習歷史基礎知識。這種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中心,更多的強調協作探究過程,使得教學可以針對疑難問題展開,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促進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以信息技術為共域,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借助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發展也是教育發展戰略。初中歷史教學應以信息技術為依托進行教學改革,以之為根本力量實現初中歷史教學與翻轉課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是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主導力量,在攻克改革難點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翻轉課堂是借助信息技術實現的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展現了以教學活動為中心、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歷史教學改革特點,利用信息技術前置初中歷史基礎知識傳授過程,保障課堂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中產生疑問,課堂中互動協助將其解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3]。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的初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局限,為學生創建了個性化歷史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主動、自主地學習。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以信息技術為共域,將歷史課堂編程探究和討論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以探究活動為共性,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
準確來說,歷史教學就是探究教學,通過探究追求史學之真。而翻轉課堂也是探究課堂,通過探究完善教學主體,這也意味著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的探究活動結構存在一定差異,但其本質上是相同的,以探究活動為共性,則能有效融合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發揮歷史教學育人功效。翻轉課堂是探究課堂,將其與初中歷史教學相融合,能有效突破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限制,改變課堂教學結構,通過課前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協作探究充分展現歷史教學的探究本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4]。
四、以教學實踐為共生,深度融合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
翻轉課堂是借助于信息技術變革而產生的現代教學模式,而只有將其與學科教學相融合,才能真正發揮翻轉課堂的效果,突出學生主體性作用。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的共生機制為教學實踐,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能促進翻轉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產生,在實踐中實現創新,改變歷史課堂教學結構,保障學生學習主動權,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究共性疑難問題創造條件,通過教學實踐,使得翻轉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成為高效課堂。
總之,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探索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的融合途徑,創建翻轉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作用,發揮歷史教學育人功效。初中歷史教師應以學生主體為共識,以信息技術為共域,以探究活動為共性,以教學實踐為共生,進行翻轉課堂和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小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2(20):146,152.
[2]王寶利.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19):105,110.
[3]徐卉美.翻轉課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優勢和局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2(7):121-122.
[4]許雙成,張立昌.翻轉課堂深度融合歷史教學路徑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4):45-4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