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課堂提問。初中數學教師只有將課堂提問重視起來,讓課堂提問真正有效,這樣才可以進行師生間的思想及情感上的交流,還可以通過提問活躍課堂氣氛,了解掌握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所以,結合自身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探究一下新形勢下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分析
在當前新形勢下,課堂提問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被初中數學教師廣泛應用。課堂提問雖然比較傳統,但卻是一種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要知道,合理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致,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可以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數學教學內容上,拓展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此,我們有必要加大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進行策略探究,加大研究力度,積極采取可行性策略,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一、找尋自身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不足,為進行有效課堂提問教學奠定基礎
我們知道,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方法,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針對數學教師的教學經驗及課堂操作方式問題,在數學課堂提問中也發現了許多不足存在。找尋自身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不足,是每一位初中數學教師必須重視起來的問題。我們只有清楚這種不足,針對不足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正,加以優化,才能使我們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真正有效。
首先是我們數學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存在目標不明確,問題沒有針對性不足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數學課堂提問就把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給白白浪費了,教學效果更是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較為突出的一點就表現于只是調節了數學的課堂氛圍,可是學生對課堂問題的思考是不夠深刻的,因為問題本身對學生的引導性也不是很強。
其次是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設計理念不強,只是從一些簡單的知識性提問著手,沒能很好地在舊知回顧的基礎上,引出新的數學知識。可以這樣理解,問題太過于簡單,幾乎是沒有必要進行。
最后一點是數學教師在問題提出之后,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無法進行深入思考。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教師提出問題之后,馬上就繼續講下面的內容,或者教師自己干脆將答案說出來,也不管學生懂沒懂,教師就已經跳到下一個環節去了。所以,這樣的數學課堂問題,只能起到干擾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不會起到任何好的效果,而且還會打擊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數學教師避免課堂提問的不足,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使數學課堂更高有效。
二、努力為初中生創設合理的數學教學情境,提升他們的學習態度,進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采取課堂提問不僅是為了檢測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同時另一個主要目的則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致,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模式,幫助學生消除數學課堂學習的畏懼感,有效溝通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良好交流及互動,提升他們的學習態度,進而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真正有效。
1.“設疑提問”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比如我們七年級數學學習“負數”的時候,在探究“2-5”的結果時,就可以由5-2是多少進行引出,有效進行“負數”的教學。
2.“實例提問”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比如七年級數學“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教學時,我們就可以按班級教室課桌排列,幾行幾列,說說你的座位的位置,由實例提問而引出。
3.“故事方法”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初中生渴望更多的知識來填補他們的想法,所以數學史和科學家的故事都是他們感興趣的故事,故事方法正好適合他們的口味。
4.“生活式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我們可以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現實生活的事情,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通過學生的真實感受,讓學生思考回答,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
三、轉變教學理念,努力營造集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提問中來,從而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確保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學生處在一個怎樣的問答環境。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既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擁有思維挑戰的學習體驗,以此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教師一定要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過難則會超出學生的認知發展區,這樣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就是無效的。其次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適度與梯度。新課程理念倡導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的提問也需要面向所有學生。有效的課堂應該是每位學生都參與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與其他同學、教師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讓他們愿意與他人交流學習,爭取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提問,從而在無形中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袁華明.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2013(10).
[2]劉靜.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