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我校秉承本真教育理念,根據多年的研究,又提出了“支點式學習”的理念。“支點”即事物的關鍵、中心。“支點式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尋找、發現并把握關鍵之處,并以此采取適宜的學習方式展開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構,或幫助學生尋找、發現并把握“支點”。“支點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轉移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上,從教師的教轉移到學生的學,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看得見。
關鍵詞:支點;探究方案;學的活動;高效;趣味性
如今,“高效課堂”的創建已經成為大多數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要創建“高效課堂”,關鍵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然而,“支點式學習”就可以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發現學習的關鍵點,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從而讓學習的黑洞敞亮起來。我校多次開展“什么可以成為支點”的專題研究活動,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元認知”“多感官參與”“目標教學”等教育教學理論,我們發現“探究方案”“新舊聯系”“學習目標”“核心問題”“學的活動”等都可以成為“支點”。本文將以《恐龍》一課教學為例,從“探究方案”“學的活動”這兩個“支點”來談談支點式學習如何讓課堂變得高效而有趣。
一、“探究方案”作為“支點”,促使課堂簡單高效
如何建構有效支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簡單而高效呢?為此,本校教師以探究方案為“支點”,貫穿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因此,探究方案作為“支點”,它的設計就應指向教學目標。以《恐龍》第一課時教學為例,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重點掌握“匕”的讀音,“畏”和“劍”的字形。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重點:了解恐龍的類型及特點,初步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4.難點:能夠復述課文第二自然段。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探究方案設計如下:
如果說探究方案的設計要指向目標,那么探究方案的使用應指向學生。基于“以學定教”的原則,教師應順學而導,根據學生探究方案上出現的問題而微調自己的課堂教學。
在這一課的執教中,探究方案的第一次運用,是在生字教學環節。課前,我預設教學“匕”的讀音,“畏”和“劍”的字形,但是根據學生探究方案的反饋,發現我班很多同學提醒了“型”“猛”的讀音,因此,在教學中,我又滲透了這兩個后鼻音生字的讀音。探究方案的第二次集中運用,是在延展性學習環節。以學生的問題“為什么恐龍會神秘消失?”著手,一來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索能力;二來以學生的問題著手,能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讓學生敢問、樂問、會問。此外,在課堂教學中,很多細節的處理也會基于探究方案這一“支點”,如在課堂朗讀中,教師應更加關注課前朗讀檢查得B或C的孩子,為這些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能得到相應的鍛煉。
探究方案,作為有效“支點”,也正是“以學定教”理念的體現。探究方案的運用,讓課堂變得簡單而高效。
二、“學的活動”作為“支點”,語文課堂充滿趣味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作學習得到了深入的落實。但是,合作學習的內容和形式直接決定著合作學習的效果。基于此,“學的活動”作為“支點”,我們應該從實際角度出發,重點抓住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讓合作學習發揮最大的效度。
縱觀我們的小學課本,有情節引人入勝的記敘文、語言雋永優美的散文,也有枯燥無味的說明文,那么如何在教會學生科普知識的同時又能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呢?以《恐龍》一課為例,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恐龍的特點,初步體會說明方法表達效果,并學會復述。這本是枯燥無味的科普知識,但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我設計了另一個“支點”——學的活動:我是小導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熟悉導游詞,也就是課文的第二小節。然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了解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的特點并能體會不同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在充分熟悉文本之后,讓學生嘗試做小導游。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們已經在練習復述第二自然段了,甚至可以將書中語文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我是小導游”這一“學習活動”的設計,在保證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這既符合中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愛學、會學、樂學。
總而言之,“探究方案”與“學的活動”這兩個核心“支點”的設計與運用,讓課堂變得簡單高效,而且富有趣味性。當然,“支點”的設計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而不是僅僅淪為老師的精心設計。
“支點”不只是教師的“給予”,更在于學生的自我發現和在教師引導下的發現,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賀玲.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4(5).
[3]孫惠平.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