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捷
【摘要】新時期,以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立足點,是體現小學語文教學價值的重要形式。本文從學習方法、語言應用、審美能力、文化傳承等方面闡述了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分別從字詞教學、文章分析、情境創建等方面提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48-01
在教育改革逐漸深入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重點向學生核心素養方向傾斜。此視角下開展語文教學利于學生提升語言應用能力,激發思維,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加以傳承。因此,以怎樣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育者面臨的重點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1.掌握學習方法
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體現在文字積累的方法以及應用的能力等方面。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教師對漢字音、義、組成等特征重點講解,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從而開展各項學習活動,完成對知識的應用。當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之后,就可對其靈活應用。例如:閱讀、寫作、演講等。由此可以看出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可為學生開展其他學習和活動奠定基礎。
2.正確應用語言
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學生思維的創新和發展,只有學生掌握語文知識規律,才能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不斷發散思維。例如:當學生閱讀時,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快速掌握文章脈絡,體會作者情感,并找出自身難以題解之處,與他人展開交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可重點對學生思維進行培養,提升其思維創新能力。
3.探索審美規律
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指參與各項實踐活動過程中展現出的主觀意識。具備良好審美能力的學生可快速發現事物具有的美學特點,找出規律,開展創新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可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以及審美情趣,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4.傳承優秀文化
語文教材中涉及到豐富的文化知識,其中展現的價值取向利于發揚我國優秀的歷史和文化。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應重點將其中的文化內涵向學生講解,使學生對祖國文化產生認同感,并努力將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這樣既實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又讓我國文化淵源流傳。
二、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1.以字詞為基礎構建學生應用能力
字詞教學是語文的教學的基礎內容,只有做好基礎的積累,才能完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可通過讀音、筆順、輔助工具等展開漢字教學,學生了解漢字的讀音和寫法之后,圍繞其展開組詞、造句等聯系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構建。對此,教師應利用課文中的生字教學,從多個角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例如:講解“葡萄溝”這篇文章時,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新疆”、“梯田”、“碉堡”、“吐魯番”、“茂密”、“涼棚”等字詞;其次,對文章中出現的重點詞語“五光十色”、“熱情好客”等意思有準確理解;之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對葡萄干進行描寫的句子,掌握其中的修辭方法;最后,通過對文章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出當地的風土人情。在以上教學目標的設計上,都可展現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基礎字詞出發,構建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重點講解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對風俗文化的講解,使學生感悟文化,從而將其加以傳承[1]。
2.以文章為載體培養學生思維
從核心素養視角下展開小學語文教學,可將文章作為載體,以互動交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散思維,從而形成自己觀點,掌握文章表達內涵,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講解“美麗小興安嶺”這一課程內容時,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目標:第一,流利朗讀文章,正確掌握字詞讀音;第二,掌握各個段落主要內容,知曉小興安嶺的四季變化以及具有哪些豐富的物產;第三,了解景物的特點,掌握作者主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為學生設計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可培養學生思維,提高聯想能力。教學時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互動交流,表達自己觀點,同時聆聽他人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思考問題的思路。針對學生討論過程遇到的問題,教師可適當進行點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差異特點,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通過課文載體,逐漸培養學生思維,提高閱讀分析和鑒賞能力,進而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完成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3.打造課堂情境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應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具備工具性,又具備人文性。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因此通過語文教學,在課堂中創建審美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促使學生心靈受到更好的塑造。
例如:在講解“山居秋暝”這首古詩時,詩中通過“明月”、“清泉”、“松間”等景物意象,描繪出景物的特點。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腦海中就會形成皎潔的明月掛在空中,萬物處于沉寂的狀態,只有松樹間的溪水在流淌。通過對詩中內容的分析,學生對自然景物展現出的寧靜之感有更直觀的體會,從而領悟詩人描述自然環境的寧靜之美。在學生學習過程,可將美好事物記錄在腦海當中,經過時間的沉淀,形成對美好事物全新的認識,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應用到實際學習當中。通過課堂情境的創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鍛煉學生創造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2]。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需要基于核心素養才可充分體現出來,對此,教師應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學改革的號召下,不斷豐富課堂授課形式,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健全學生知識體系,傳承文化,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胡曉燕.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語文知識, 2016(20):17-19.
[2]李作芳.淺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