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長州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組織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細心挖掘教材,運用獨特的方法,真正地實現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從教學實效來說,教師要想在預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充分理解相關內容,就必須和學生共一起互動、讓他們自主、合作、探究,能充分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這也就是學生精讀課文的過程。教師能指導好學生精讀課文,學生能掌握了精讀課文的方法,這自然也是閱讀教學的最大收獲。
關鍵詞:小學生;精讀;課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指導時,要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結合教材和實際引導學生通過“精讀”研討教材、激發他們思考,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這就需要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真正地將閱讀教學落到實處,從而實現以學生自主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讓他們享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激發他們合作、探究的興趣,并為下一步學習語文打好基礎。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教師精心備課,找準要學生精讀內容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一部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往往按部就班。第一課時教師大都從導入新課后,就開始指導學生初讀課文,然后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在第二課時中教師就根據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對部分重點段落進行閱讀,至于閱讀的效果如何,教師一般只是要求學生能理解文章中心就算完成任務了。其實在教學中達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因為閱讀是學生與多種因素的對話,學生只有通過精讀才能深入理解課文的精髓,而如何讓學生找到這一突破口,關鍵還是教師在課前要精心備課,找準學生精讀的內容,這樣才是真正實現規定的教學目標。
如教學《三顧茅廬》(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文,作者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如能抓出文中三點內容,就一定會讓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中心。第一點是第三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這些景物描寫看似閑筆,實則襯托出諸葛亮懷才待遇之情。第二點是此段中有關劉備耐心邀請諸葛亮的一些具體動作,從中體會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與虔誠。第三點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話:“我得到了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細讀,他們就一定能體會到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前精心備課的重要性。
二、教師匠心獨運,教給學生精讀的方法
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但在對課文的理解中還需教師加以指導,在教學中教師具體可以從對重點詞句的分析、比較、改變句子敘述的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并對有關問題進行大膽想象等手段來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真正達到精度的效果。通常地講,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1.引導學生揣摩,在理解的基礎上精讀
由于學生受到一定知識和閱歷的限制,他們對一些疑難問題,或一些有爭議的內容可能暫時分辨不清,這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的句段,反復推敲、揣摩,從中探明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如課文《夾竹桃》(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是一篇通過贊美夾竹桃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文章,但文中有許多地方內容必須在反復細致分析、用心想象之后,才能體會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中部分內容就是精讀的重點。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寫兩盆夾竹桃顏色的:“一盆白色的,一盆紅色的。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了火,白的花朵讓我想到雪?;鹋c雪是不相融的……”在指導學生閱讀中,老師就應讓學生說說自己讀了文章之后,在腦海中形成怎樣的畫面?作者為什么會有“火”與”雪”相融的聯想?學生只要反復誦讀,就能體會出作者觀花之時浮想聯翩的興致,從而表現了這兩盆夾竹桃景象奇妙和作者愛花極致之情。
2.組織學生互動,感受精讀熏陶和啟迪
學生在細心研讀的基礎上,如能通過交流、討論、辯駁就會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在教師指導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采取合作方式閱讀。比如可以讓學生舉行小組討論、朗讀比賽等形式進行閱讀,這樣的精讀形式,無疑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記憶,并從精讀中探尋出與眾不同的收獲。
《再見了,親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一文講的是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開朝鮮回國時,在火車站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前三個自然段結構相同,分別回憶了“大娘”“小金花”“大嫂”與志愿軍們之間的情感,后三個自然段寫的是志愿軍戰士們的心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用筆畫出大娘為志愿軍戰士所做的一切,然后仔細想想大娘為什么要這樣做?接著就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最后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志愿軍戰士對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不舍和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在教學這類文章時運用合作互動的方式來精讀課文,既省時又省事,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可見,學生精讀課文并不是他們單獨的行為,而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是主角,教師的具體任務就是要做好引導、點撥,能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體驗、從簡單的粗讀一步一步過渡到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并從精讀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啟迪,這樣學生的閱讀水平就會隨之慢慢提高,從而為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海燕.例談閱讀教學中的精讀[J].小學教學研究,2014(12):15-16.
[2]倪錦輝.例談閱讀教學中如何選取課文的突破口[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5(5):75.
[3]陳慧芬.小學語文引導小學生探究閱讀例談[J].內蒙古教育,2015(8):22.
[4]杜云仙.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