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要】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自身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結合教材,及時制訂教學計劃,以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目的是達到整個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實踐 ?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146-01
在教學過程中,我國的教育是對社會知識和文化的傳遞,同時教育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而且,就目前狀況而言,教育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小學生自身個性特點,妥善地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以利于更順利、高效地完成教學。我國的教育要求,老師在傳承知識的同時也要很好地保證小學生個性的發展。
一、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策略
首先,老師應該提前細心備課,爭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預定的時間內有效地講解知識,有效地保證課堂教學效果以最佳的狀態呈現。其次,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當中,保持與學生的合作性。例如,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老師可以針對某一道數學試題,利用師生互換的角度,保持與學生的合作性。再次,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保持互動性。雖然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但是,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要避免枯燥地傳授知識,老師應該將自身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提高素質教育。例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某個知識點或者某個計算公式,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對數學公式進行現場運用,讓學生把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默寫到黑板上,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判斷。
二、教學過程中的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中的數學教材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教育學、心理學有機地融合起來,最終形成內涵豐富的特性教材。數學教材在教學內容中簡易方程的重新制定,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學重點在于研究和實踐。數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改革,其中對小學乘除法進行了重新的編排,這樣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統計和概率方面的知識也進行了豐富,這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并解決問題。教材以生動活潑多樣形式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得到開發。同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的思考方法,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實踐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課堂作為實踐基地。在教學過程當中,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要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講授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數學教學方式,結合并運用教材,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展一些切合實際的與數學相關的實踐活動,可以采用簡單可行的游戲數學方法激發學生進行對數學的學習。例如,在小學數學進行10以內的加減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在結合實際生活的情境中,老師可以讓其中一個學生去買菜,在買菜過程中就可以運用到數學加減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算術練習活動。
2.站在學生的角度,結合教材進行教學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因素是教師對教材的使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通過與學生更多地溝通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動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薄弱環節,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展開訓練,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數學的學習。例如,在小學第二冊教材中,教學要求學會認識時間,有些學生在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在進行此教學過程之前,先問一下學生“同學們知道現在是第幾節課嗎?”從這個提問出發,啟發學生的時間概念,真正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老師可以先從時針的轉動規律進行講解,接下來講解分針和秒針,采取層層教學的方法,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3.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方式,進行課后反思。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在每次課結束之后,回憶教學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反思,找到課堂中美中不足之處,爭取在下一次乃至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完善。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汲取先進的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完成以后的教學。
4.在教學過程中綜合學生特點設計有效的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及學生自身的性格特征設計合適的教學計劃。因人而異,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特殊的教學目標。為了使課堂達到高效的狀態,老師就需要在課前悉心準備授課內容、妥善安排每一個內容占用的課堂時間,這些都要心中有數。在備課內容知識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透徹地理解教材中涉及到在課堂中運用的每一個具體的內容環節,然后結合課堂實際目標進行有效授課。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年級又低,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可以采用有特點的教學方式。例如,老師可以增加一些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并運用數學。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高效提升課堂效率。
5.在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功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老師在課堂中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老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自身主動學習,并讓其主動地去探索社會現實,培養其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這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可以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通過提前預習,知道哪些知識點不懂,可以在課堂中認真或者著重聽講。這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在課堂聽課過程中存在的疑惑問題,都在當堂課中解決,爭取不存遺留問題。老師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學生可以找出自己學習的內容與老師授課內容的不同點,并在不斷總結與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支持,有利于學生日后更好地提高學習能力并達到完善。
結語
小學階段的數學實踐教學是一個需要長期進行且堅持不懈的過程,老師應當在課標要求下結合小學數學教材進行有效教學。小學生只有對小學知識進行全面的學習,才能為將來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課堂中扮演著一個推動者的角色,而學生自身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趙越.將生活元素引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價值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2):178.
[2]李邦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農家參謀,2019(04):167.
[3]周洪.立足過程 促進發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式教學實踐[J].名師在線,2018(3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