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寶
【摘要】閱讀與寫作作為人類對語言行為的理解和表達,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當人們談論寫作時,他們必然也會想到閱讀。閱讀寫作無疑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策略。讀寫是一個從讀到寫的過程。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情感等因素,遵循學生讀寫的心理規律,實現從讀到寫的有效轉化。
【關鍵詞】以讀促寫 ?小學語文 ?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88-01
寫作能力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它們是語言表達的基礎,也是人認知能力的重要體現。接下來,筆者從激發觀察興趣、訓練語言表達、拓展課外閱讀三個角度來闡述以讀促寫策略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實施。
一、以讀促寫,激發觀察興趣
觀察是一種有意識的感知,但不限于感知。觀察對象的分析、綜合、抽象、泛化、判斷和推理常與思維相結合。正確、全面、深刻地感知事物的能力稱為觀察。在小學階段,學生對隨機性和情感性的認知是明顯的,他們的觀察往往是片面的、無序的。學生對觀察的興趣從文本開始,觀察的視角從文本延伸到自然,變化的性質更有利于學生觀察興趣的穩定和持久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在教材中結合閱讀和寫作資源,激發學生的觀察意圖,并給出具體的方法指導學生,加強學生對細節、共性和目的的觀察,培養學生的系統觀察能力。
例如,再講《觀潮》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錢塘江大潮的小視頻,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向大家展現了‘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那么作者是以什么樣的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呢?”學生齊答:“時間順序寫。”這時又有學生補充道:“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先后寫了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的景象。”筆者說:“說得很好,作者通過觀察,并用時間順序描寫了如此壯闊的景象,描寫細膩、清晰,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一樣。同樣,同學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先觀察,只有全身心地觀察過某一事物,我們再寫的時候才能準確、清晰地將其展現出來。”
二、以讀促寫,訓練語言表達
寫作不僅僅只是為了寫作文,更是學生對所學語言進行重構、內化和應用的一個過程。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一直是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筆者也一直進行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研究。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正式”的技術指導,組織有意義的語言使用場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指導下進行語言實踐,加深對語言表達實踐活動的理解,以豐富積累和促進表達。
例如,在講《貓》一文時,先讓學生讀通課文,并總結作者寫了貓的哪些內容,學生通過通讀發現作者寫了成年貓的古怪和小貓的活潑可愛。然后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貓是很常見的小動物,筆者就問了學生家中有沒有養小動物,然后讓其在腦海中回想自己家的小動物是怎么樣的,并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雖然貓很常見,但是通過課文,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貓的喜愛,要不然怎么會把貓的古怪性格、活潑可愛描述出來呢?講完課文,筆者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投影了貓的圖片,并留了作業:請你們練習用一兩句話,帶著感情描述自己喜歡的小貓。在收到的作業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小貓咪有一身黑白相間的毛,猶如大老虎一樣,走路的時候高昂著頭,還將尾巴翹起來,碰到小狗也不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對貓的描述,也感受到了貓的“神氣”。
三、以讀促寫,拓展課外閱讀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一樣,若沒有一定的素材積累,是很難將文章寫好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閱讀為寫作的思想。課外閱讀時,有些學生喜歡看名著,有的喜歡看報紙和精妙時文,他們在閱讀中看社會,悟人生。閱讀使他們的知識面更廣了,寫出來的文章內容自然更豐富,更精彩。
例如,筆者在講完《草原》一課后,讓學生寫一篇景物描寫的文章,在收到的文章中,不乏一些優美的段落:“經受春雨洗禮的桃林,在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甜絲絲的香氣,花瓣粉嘟嘟的,就像十五六歲的少女一樣迷人。”“茫茫的草原望不到邊際,好像和遠處的藍天連在了一起,偶爾風吹過去,就好像翻起了綠色的波浪一樣,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太陽公公落山之前,將一旁的云都染紅了,為藍色的天空又憑添一抹顏色。”細問之下,原來這些學生是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的語言素材,可見豐富自身的閱讀內容,平時多積累作文素材再進行寫作時才會有可用之詞,可寫之物。
總之,在小學寫作教學中實施以讀促寫的策略,不是以閱讀教學服務寫作教學,而是以寫作教學的角度切入閱讀。“以讀促寫”是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精髓,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同行并進,實現情感態度和知識能力的和諧發展,以及語言和思維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玉蘭.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效整合的途徑探索[J].新校園(中旬),2016(12).
[2]李曉梅.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