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
【摘要】音樂鑒賞課屬于美育的范疇。早在90年前蔡元培就提倡美育,因為美育可以提升一個人的高尚情操。中學生的音樂教育是中學教育里面一個重要的部分, 如何通過這門音樂鑒賞課來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筆者主要從問題式參與、教學法、發現式參與、討論式參與、倡導聆聽、避免過多講解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音樂鑒賞課 ?審美能力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210-02
參與式教學法是指學生憑借學習興趣,與老師和同伴合作,一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都有與別人合作的機會。在自身的主動參與和與他人的合作中,豐富和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提高自信心和自主能力。中學音樂鑒賞教學雖然是以聆聽為主,但是僅僅被動的聆聽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可取的,音樂鑒賞的過程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之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體驗的過程,即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由被動轉向主動,由依賴轉向自覺,由機械轉向體驗,在藝術實踐中獲得審美體驗、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提高。
一、參與式教學法三種形式
(一)問題式參與
所謂問題式參與,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和疑問去學習,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和目標,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們在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教師創設出提問的情景,然后教師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激發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再次是學生的聆聽,即體驗的過程,最后是復聽,在解決完問題之后再次對作品進行體驗和感悟。例如,對柏遼茲《夢幻交響曲》第二樂章的鑒賞,《幻想交響曲》是部構思獨特的標題音樂,有一個獨特的“固定樂思”貫穿全曲,這是柏遼茲意念中情人的形象,表現了“心靈的疲憊”和“郁郁的愁思”,這一固定樂思在第一章的中段,由長笛和第一小提琴在C大調這一明朗的調性上呈示出來,第二樂章舞會,作者突然遇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這時固定樂思又一次出現了,這表示他猛然發現了她的存在。此時的固定樂思已經舞曲化了,在長笛與雙簧管上展現出來的形象顯得十分優雅。
(二)發現式參與
發現式參與,就是在老師的提示和暗示下,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矛盾所在,繼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發現的主題不拘,或者是學生個人,或者是一個學習小組,或者是教師加同學。具體說來,首先是確定學習問題,即通過對本課的鑒賞,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其次是明確學習任務,我們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要做怎樣的準備,怎樣的分工。再次是交流學習成果,將自己參與學習的成果與他人或者其他小組分享,聆聽他人的看法;最后是形成結論,教師在綜合各方面的意見之后,提出相對全面的看法和意見。例如對于貝多芬作品《歡樂頌》的欣賞,教師可以先講一下貝多芬的生平經歷,貝多芬雙耳失聰且重病纏身,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然后讓同學們自主地提出學習的任務和目標,經過討論,學生們認為,主要應當學習貝多芬頑強不屈的精神和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的、壯美的激情。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后,開始聆聽作品,同學們都對作品的這種博大和熱情所感染。有的同學表示,貝多芬身處不幸,但是作品卻仍然樂觀向上,有的同學表示,貝多芬對于理想和正義的堅持,執著的讓人感動。
(三)討論式參與
所謂討論式參與,來源于美國倡導的“頭腦風暴法”,這種學習形式認為集體的智慧要遠遠大于個人的智慧,具體做法是選擇合適的討論素材,自主地選擇合作伙伴,然后將自己的看法和感悟當眾提出,加以討論,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在音樂鑒賞中,討論式參與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引導策略,激起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這一個討論的過程實施成一個螺旋上升的動態結構。首先是對作品的選擇,然后進行分組,欣賞之后進行討論,最后是復聽,加深理解。例如對德彪西音樂的鑒賞,德彪西被稱為是一個人的流派,因為其音樂的印象派特征,所以對于他的作品的鑒賞感受,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具有可擴展性。討論式教學法就可以選擇他的作品,讓學生分組感受,然后各抒己見。
二、倡導聆聽、避免過多講解
我們對“欣賞”教學與音樂欣賞的基本規律和國家課程標準常常相悖。比如,“義教課標2017”第一部分中的“課程基本理念”第三款明文規定“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會有意無意地把前半句“突出音樂特點”忽略或回避,而僅僅只是在“關注學科綜合”方面進行不恰當的講解,甚至為了“綜合”而喪失了音樂特點與音樂要素,以及音樂課程的獨立價值。
事實上,講授音樂要素的基本內容及其藝術作用,啟發學生如何更好地欣賞音樂,進而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與人生的關系等,一直都是音樂欣賞課程中不容回避的教學環節。而且,音樂欣賞在方式方法方面,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應該是十分豐富的。比如,通過樂譜進行靜默式的“聆聽”,以對樂譜文本產生音響聯想;將音樂欣賞作品的音樂主題進行演唱或演奏,以加深音樂記憶;對所聽音樂進行適合中小學生易于接受的描述和分析,以幫助理解等等。
三、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高中階段的《音樂鑒賞》課程教學如要真正按照音樂“鑒賞”的規律,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筆者認為目前教學中有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有待轉變。
(一)強調和倡導聆聽的藝術,避免過多地對音樂進行講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無論是“聆聽”、“欣賞”,還是“鑒賞”,音樂最直接的(同時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聆聽,而有效的聆聽則需要教師向學生教授正確的聆聽方法,倡導聆聽的藝術。通過聆聽音樂作品中各種音樂要素的變化,以及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中對情緒與情感的表達。避免過多地對音樂進行講解,使學生陷于被動狀態,干擾和影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認識。
(二)強調和倡導探究式與啟發式的課堂教學,避免單純知識的反復設問
“鑒賞”對教師的課堂設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聆聽”和“欣賞”階段的單純知識反復設問并不能適應,同時也并不符合“鑒賞”的教學要求。必須強調和倡導探究式和啟發式的課堂教學,以考查和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提高“鑒賞”教學的效果。
(三)調和倡導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學習,避免課堂教學形式化
從年齡上說,高中學生已基本具備了鑒賞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而教師對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否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避免課堂教學的形式化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的引導能對學生在鑒賞音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指導,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之,形式化的教學不但不能有效地強化學生“鑒賞”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將會喪失對“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的培養。
四、總結
中學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音樂的熏陶和潤澤,從而獲得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提高。在諸多的音樂教學方式中,聆聽音樂、鑒賞音樂是最普及,也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法,所以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將音樂鑒賞擺在了首位位置,成為高中音樂教學的必修模塊。教師要針對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希望通過本文粗淺的探討,能夠給廣大音樂教師以借鑒,真正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吳越.演唱中國民族歌劇選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時代教育,2010(7).
[2]張冠華,李詩源.音樂藝術鑒賞[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
[3]王藝蓓.歌劇戲曲化的又一次成功探索——歌劇《紅珊瑚》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7.
[4]劉浩.談我國民族聲樂中“戲歌唱法”的審美特征[J].藝術評論,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