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宇
摘要:社會力量在參與災害治理方面發揮的效用日益顯現,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及之后的災害治理中表現比較突出,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漸開啟了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的新篇章。本文分析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針對性的完善我國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社會力量;救災治理;有效途徑
一、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治理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都會發生數次各種的自然災害,并呈現頻率高、范圍大、損失重、影響深等特點,多發高發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威脅,也對政府的災害治理能力提高形成巨大挑戰。能否有效應對災害事件不僅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而且關系到政府聲譽和政府形象。在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領域的治理模式由政府“唱獨角戲”朝著“政府與社會共治”模式轉變的背景下,災害治理工作也必須適應新形勢,通過引導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充分發揮企業、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優勢,更加有效地治理各種災害,不斷提高政府的災害治理能力。
二、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會力量缺乏與政府的行動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大都是自發性參與,缺乏與政府機關的良好溝通,也缺乏與其它社會組織的行動協調,這就導致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無序的窘況,不僅不能很好地發揮社會力量的獨特作用,甚至有時會給災區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煩。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志愿組織的表現為例,大量志愿組織初期由于缺乏與政府的及時溝通,在到達一線救災地區后不知道究竟該去哪里、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參加救援,竟然出現了由都江堰前往山區的干道上人滿為患的無序狀況,這種“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認真反思。
2.社會力量缺乏全面準確的受災信息
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基礎條件就是全面準確地掌握災害信息,了解受災情況和災民的實際需求。只有掌握全面準確的受災信息,社會力量才可能有針對性地提供救災幫助。然而,從我國發生的幾次大地震來看,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地震災區的通訊設施遭到破壞,加之災區政府公布災情不及時不全面,社會力量也感到茫然。因此,今后有必要在災區建立評估中心,對災區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物資需求等進行快速評估,為救援指揮提供決策支撐,評估數據在網絡上共享,使與災害治理相關的各個部門和社會力量都可以便捷地根據獲取救災信息,實現有效調配救援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還可以阻滯謠言的傳播。
3.社會力量的救災專業水準有待提高
我國自然災害發生后,大多數社會力量都是自發參與到救災治理中,感情型參與較多。各種社會力量,無論能力大小都涌入災區,由于部分社會組織的組織性和專業性不強,導致一些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的實際效果欠佳。在蘆山地震中,據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報道,一些志愿者是來自“五湖四海志愿隊”的民間組織,這個組織主要依靠QQ群聯絡,是一個“平時松散、災時聚合”的“社會組織”,其救災的專業水準不難想象。
三、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機制建設的具體對策
1.完善災害治理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機制
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需要協調處理好與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只有協同合作、揚長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災害治理的整體功效。首先,社會力量要積極與政府合作,力爭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以及政府事實上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有所作為、有所擔當,做好政府的助手和群眾的幫手,積極在災前宣傳、災中救援、災后重建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為了更好地提高社會組織參與救災治理的成效,社會組織彼此之間需要建立自合作關系,通過定期的溝通和平臺的分享,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做到整合資源、協同發力、優勢互補。
2.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災害治理的信息共享機制
信息是避免行動混亂的首要要素。災害信息溝通是指災害信息在傳遞者和接收者之間傳遞的動態過程,救災治理中的信息溝通有利于科學制定救災決策,有利于促進救災資源與救災需求進行有效對接,有助于增強救災減災實效,也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因此,我們要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治理的信息共享機制,建立現代化的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利用互聯網、計算機、衛星導航、指揮調度通訊系統等組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發布、信息共享、信息求證、信息答疑的救災信息共享平臺。通過信息共享平臺,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將災害治理的指揮中心,將軍隊公安武警、衛生急救、道路搶修、通訊維護和社會力量等相關力量整合起來,有序納入到現代化的救災信息共享中心,確保參與災害治理的所有主體都能及時得到準確可靠的災害信息,提高精準救災效果。
3.健全社會力量的專業能力提升機制
要明確社會力量在災害治理中的合理定位和專業分工,對自身要從事的工作必須要有清晰的定位,以克服防災救災減災過程中的盲目性;尤其要不斷對社會組織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掌握相關的救災理論、救災知識和救災技能,以提高社會組織應對災害的實際能力。當前,尤其要注重加強社會組織的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社會組織參與救災治理的實際成效。所以,社會組織要不斷宣傳公益理念、志愿精神,廣納賢才,吸引有救災專長并且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志愿者加入其中,壯大自身實力;社會組織還要加強對所有成員的培訓和管理,建立救災人員理論提升和實戰演練機制,不斷提高社會組織的專業防災救災減災能力。
參考文獻:
[1]侯保龍.公民參與重大自然災害性公共危機治理問題研究—以我國政府與公民互動為視角[D].蘇州大學,2011.
[2]劉雨辰等.我國減災救災治理的社會參與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2011(1).
[3]鄧湘樹.大型自然災害應對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信息合作[J].人民論壇,2014(3).
[4]劉釗.中國力量:從汶川到蘆山[N].瞭望新聞周刊,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