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莉 趙玉強 楊文君 陸小琴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主要是為培養面向社會、服務基層的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生物化學作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它的前續課程有解剖與組胚學、生理學、有機化學等,后續課程為病原生物學、病理學、生物化學檢驗等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處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1]。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其在體內代謝轉變規律的一門學科,與其他基礎課程相比概念抽象,知識點多,內容繁雜。根據其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中的定位,結合筆者近年來對生物化學的教學實踐的探索,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課時重構(包括內容調整)、課程之間縱/橫向聯系、師資培訓等方面進行改革,對高職醫學檢驗技術生物化學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
通過調研本課程內容與后續課程、執業資格考試內容的聯系及相關性,遵循教學規律及專業基礎課“必需、夠用”的原則,及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師的共同研討、分析,優化專業人才專業培養方案,確立生物化學課程內容、課時量及章節順序。生物化學的整體內容包括了四個模塊: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核酸、酶與維生素)、物質代謝與調節(生物氧化、糖代謝、脂類代謝、氨基酸分解代謝)、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特殊代謝專題篇 (肝的生物化學、血液生化、水/電解質代謝與酸堿平衡)。
由于生物化學課程中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生物氧化的電子傳遞鏈、酶促反應動力學中的重難點突出,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動畫、圖片進行講解,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化。動態生化部分由于三大營養物質代謝途徑多,功能各異,各代謝途徑復雜,學生很難理清頭緒,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以掌握基本理論為前提,根據專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重點梳理糖、脂、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規律的代謝通路的關鍵點(包括:代謝部位、能量生成的數量和生成方式、過程中的關鍵酶、生理意義),以及由于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紊亂而導致的代謝類疾病的相關生化機制。此外,在課堂教學中將與崗位工作聯系較少的“遺傳信息表達與調控”和“核苷酸代謝”章節內容進行了部分刪減,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這樣也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
由于生物化學課程理論知識抽象,多種教學方法及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能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率[3]。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以講授為主,輔以CBS 教學法(基于案例討論的學習方法)、PBL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同時,結合適當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如藍墨云、職教云等,推送相關教學內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學習積累經驗值,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有壓力、有動力,還增加了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和效果也得到明顯提升。
加強課程之間縱/橫向聯系,重構生化教學課程時要把握好以下原則:與其他基礎課內容和專業核心內容的銜接,與將服務的基層醫院中的實際醫療問題銜接,摒棄所有專業一把抓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例如:生物化學課程之后,學生將學習專業核心課程生物化學檢驗,兩門課程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有很多交叉滲透,兩門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驗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教學中生物化學學習過的內容,下次生物化學檢驗還要重復此內容,重復的內容包括影響酶促反應作用的因素、同工酶、血糖的來源和去路、血脂及血漿脂蛋白以及肝膽生化等[4]。將兩門課程按專業模塊重構整合,能有效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并實現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使理論知識脈絡更加清晰同時,保證學生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通過橫縱向聯系的教學,使學生明白生物化學這門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和學習特點,理解生物化學與醫學的關系,在學習物質結構與功能、代謝的過程中能夠與其他課程緊密聯系,將其與疾病的預防、診斷、檢測、治療和愈后的判斷等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鏈,使其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發展[5]。
教學方法的研究是每個教師的教學基本手段和技能,可以通過各種培訓去獲取。為保證醫學生物化學教師具有與醫學知識相關的技能性和實踐性,并且在課程講授過程中有針對性,應加強對這類教師的醫學相關知識的培訓力度。
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改革模式的研究,有效的節省了教學時間和資源,加強了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有效銜接,也有利于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知識架構和學習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課程改革取得部分成效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課程整合目前尚停留在初級嘗試階段,系統性有待加強,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并深入研究。